天天看點

英烈事迹|辛亥革命烈士張培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

英烈事迹|辛亥革命烈士張培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

張培爵,字列五,1876年12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榮昌縣榮隆場。張培爵家境貧寒,小小年紀就常跑到田間去撿稻谷,拾柴草,幼年勤勞養成了終生簡樸,不忘民間疾苦的美德。稍長,從塾師王申甫就讀,1899年考入隆昌縣學。1903年他放棄科舉仕途,考入成都高等學堂理科優級師範。

這時民主革命思想在四川廣為傳播,張培爵閱讀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著作和宣傳“天賦人權”、“民主共和”等民主思想的西方名著,結識了楊庶堪、謝持等革命青年。他在留學歸國教師的影響下,率先剪下作為民族恥辱象征的發辮,又發動同學組織“剪辮隊”,在校内外發表演說,規勸人們剪去這條“豬尾巴”,洗雪奇恥。

張培爵回鄉期間,向親友廣為宣傳婦女纏足的危害,發起組織“女子放腳會”,影響遍及城鄉。他還取得族長張貢才支援,在隆昌創辦女子國小。

張培爵以自己的熱情和才幹被選為叙屬旅省同鄉會會長。他和同學李宗吾等奔走于叙屬各州縣,争取到從各地辦學積谷中撥出3000兩白銀,于成都創辦叙屬旅省聯立中學。這所學校後來成為同盟會在成都的重要據點。

1906年,同盟會會員黃複生、熊克武等奉孫中山之命回四川發展組織,張培爵經謝持介紹參加同盟會,立志獻身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革命事業。他的知友楊庶堪成為同盟會重慶支部負責人,他們一起為宣傳革命發展組織奔走操勞。

1907年初,同盟會發動四川江安、泸州起義失敗。熊克武到成都,與同盟會張培爵、楊維、黃方等密商于草堂寺,計劃在十月初九慈禧太後七十大壽前夜,一舉全殲聚集于萬壽宮“朝賀”的四川總督等要員,占領成都。成都同盟會負責人林賓谷對此舉猶豫不決,張培爵認為機不可失,堅決主張發動起義。大家公推張培爵前往永甯取得楊庶堪同意,回蓉後加緊準備起義。

當時成都革命力量已相當強大,各學校及鳳凰山新軍中都有大量同盟會會員,叙屬聯中高年級同盟會員達80%以上,各地會黨來蓉的已達數千人。商定起義時,學界即由張培爵、黃金鳌等聯系指揮。因奸細告密,楊維、黃方等六人被捕,起義未成。張培爵因未暴露,獨留成都主持照料和營救獄中同志。他奔走求救于省垣耆老鄉紳之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高等學堂監督胡峻為之感動,出面邀集在鄉翰林伍嵩山等向督撫大員進言:“政治不良,青年謀求改革出于愛國熱忱,若以大逆不道之罪加以殺戮,後患将不堪設想。”四川當局以衆怒難犯,最後判處楊維等永遠監禁,被捕六君子得以不死。

1910年夏,楊庶堪返渝任重慶府中學堂監督,請張培爵赴渝任本校學監,作自己革命活動的助手。此時同盟會已掌握了重慶及川東南等地許多教育陣地,他們加緊聯絡工商界和哥老會等組織,募集經費,購買儲備武器彈藥,反清革命浪潮迅速高漲。

1911年4月11日,清廷宣布“鐵路國有”,掠奪川漢鐵路川人股權,這種“奪路于國人,賣路于外人”的做法,激起川人公憤,全川各地紛紛成立保路同志會,掀起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4月28日,重慶召開有4000多人參加的川漢鐵路股東大會,決定成立重慶保路同志協會,大會堅決表示“吾人拼死以争者,非僅股本之關系,亦非僅鐵路之關系,直國家存亡之關系也”。“保衛路權,誓死必争”。同盟會重慶支部楊庶堪、張培爵等力主把保路運動轉變為推翻清廷的武裝起義。7月7日、8月17日分别在萬壽宮、禹王宮召開有萬餘人參加的保路群衆大會。楊庶堪、張培爵、朱之洪等慷慨陳辭,痛斥清廷喪權賣國,強奪川民财産的罪行。說到痛切處,演說者往往聲淚俱下,與會者義憤填膺。

9月7日,清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殘殺保路請願群衆,全川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軍奮起武裝抗争。同盟會重慶支部決定立即加強起義準備。楊庶堪統籌全局,張培爵負責與各地反清武裝力量聯絡。編制起義計劃,指揮各地同志軍。

保路事起,清廷命端方為督辦川粵、川漢鐵路大臣,帶領部分鄂軍入川鎮壓。重慶同盟會立即派人去萬縣、夔府和鄂軍中的革命黨人聯系,請他們在有利時機發動鄂軍起義。

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13日端方到達重慶招募巡防軍3營,同盟會趁機派大量革命黨人入伍,控制巡防軍各營。同盟會員又以時局不穩為由,商得重慶知府同意,商會辦商團,坊廂士紳辦民團,這些隊伍都為革命黨人掌握。會黨中況春發等組織敢死隊300人,又聯絡清軍水師炮隊、炮船、舊巡防營等準備起義。

在同盟會上司下,11月13日黔江成立軍政府,18日長壽獨立,20日涪陵獨立,彭水、忠州、江津、南川、合江等州縣相繼響應。此時重慶起義時機已經成熟,起義勇士整裝待發。

11月5日,成都新軍中的同盟會會員夏之時在簡陽龍泉驿率部起義,21日抵達磁器口,同盟會決定夏部抵渝即行動起義。22日晨夏部進重慶,楊庶堪、張培爵分頭安排黨人及學生分赴各坊廂宣傳,擁護起義的軍警團臂纏白布标記,一齊整隊出動,沿途振臂高呼“民國萬歲”口号,午後3時齊集朝天觀前,各機關團體代表大會到會人員200餘人,圍觀群衆數千人,會場黃緞繡制“漢”字大旗迎風飄揚。況春發、石青陽率領威風凜凜的300敢死隊簇擁楊庶堪、張培爵等到達會場。清重慶知府鈕傳善、巴縣知縣段榮嘉被饬令到會。這兩個平時對老百姓作威作福的狗官,但求保住狗命,恭恭敬敬繳出府縣印信,跪地剪去發辮,俯首投降。大會宣告蜀軍政府成立,通電全國:“蜀軍于本日午後三時由重慶舉義,道府縣及印委各官一體投誠,市面平靖,外人安堵。”全場鞭炮齊鳴,歡聲雷動。會後押解鈕傳善、段榮嘉遊街示衆。山城大街小巷遍懸“漢”字白旗,群衆揚眉吐氣,大清帝國龍旗在重慶上空黯然墜落。

經同盟會支部讨論決定,11月23日組成蜀軍政府,張培爵任都督,夏之時任副都督,楊庶堪、朱之洪任高等顧問。

重慶起義時,随端方入川鄂軍中的革命黨人代表田智亮參加了起義盛典。張培爵約見田智亮,撥給他士兵300人,炸彈80枚,活動經費銀元5000元,請他回隊組織鄂軍起義,處死端方。11月27日鄂軍在資中起義,處死端方及其弟端錦。田智亮攜二人首級返渝,活動經費隻用去500餘元,餘款全部交還。蜀軍政府盛宴慰問鄂軍起義将士,将端方等首級示衆三天。

起義後,蜀軍政府派出安撫使5人,分道巡行先後起義各州縣,以宣講政綱,安撫人心,排解争端,解決疑難,川東南57州縣都接受蜀軍政府上司,集聚于蜀軍政府旗幟之下。

11月27日,清四川總督趙爾豐和立憲黨人勾結,搞假獨立騙局,在成都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蜀軍政府決定分三路出兵西征,以夏之時為西征軍總司令。西征令下,西征軍北路支隊長林紹泉與原清軍标統舒伯淵、周維新、周少鴻及教練官湯維烈等密謀叛亂,以颠覆蜀軍政府,由林任都督。陰謀暴露後,蜀軍政府立即将以上諸人逮捕。張培爵請由榮縣赴渝的同盟會元老吳玉章主持審判大會,列舉大量罪證,判處舒伯淵等死刑,林紹泉亦在押解途中死亡。蜀軍政府幾次鎮壓叛亂,肅清兩側,鞏固了起義成果。

12月初西征軍進抵隆昌。12月10日成都兵變,尹昌衡、羅綸出任四川軍政府正副都督,22日捕殺趙爾豐。張培爵命撤回西征軍。

為聯合各省起義軍完成推翻帝制、統一全國大業,蜀軍政府與入川滇黔軍及四川軍政府協商共組大軍北伐。公推張培爵為北伐軍總兵站官,夏之時為北伐軍司令官。宣告“不日逾漢(水)出秦(嶺),與我北伐南軍會師中原,以掃穴庭,驅除鞑虜”。正當緊張籌備之際,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成渝兩軍政府于2月2日商定合并。2月3日,張培爵、夏之時緻電孫中山,建議取消與袁世凱的和議,聯合各省起義軍“直搗虜廷,擒斬袁賊,早定大局”。而孫中山南北和議之意已決,北伐之舉未能實作。

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3月4日張培爵發表《成渝兩軍政府合并後意見書》,推尹昌衡為都督。

1912年3月11日,蜀軍政府和成都四川軍政府合并,統稱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張培爵分任正副都督。6月,袁世凱為排除異己,培植親信,以“軍民分治”為由,任張培爵為四川民政長,以剝奪其軍權;又因護理都督胡景伊密報張培爵是革命黨,10月,袁世凱即調培爵入京“咨詢川政”。

11月中旬,張培爵經重慶、武昌繞道上海,晉見革命領袖孫中山。他在《與受乾兩弟書》中寫道:“并赴中山先生之約,與偉人一商國事也。抵滬晤孫及黃外,又為海内外同志及各機關疊次開會歡迎”。經多次晤談,他對反袁鬥争嚴峻形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張培爵到北京後,即向袁世凱提出辭去四川民政長職務,出國考察政治。袁矯情挽留,以“總統府高等顧問”名義,将他長系北京,予以監視。

1913年7月,孫中山上司發動讨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張培爵立即擺脫袁世凱鷹犬監視,潛赴上海,為讨袁軍黃興等部籌措軍費。又和謝持、夏之時、黃複生等議定回川參加楊庶堪、熊克武等發動的讨袁軍。因川江航運為戰事阻隔,未能成行。不久傳來熊、楊讨袁失敗的不幸消息。張培爵為堅持反袁鬥争,不願出國以避迫害,毅然北上蔔居天津租界福善裡10号;并向北洋軍閥政府堅辭四川民政長、總統府高等顧問等職;拒領600元大洋月俸;堅拒出任四川巡按使的誘惑。他在《與李寒友書》中寫道:“不肖甯隐以求志”,“斷不願腐同群碎,争腥啄腐,以自貶其操也。”

張培爵在天津購織襪機三部以自給。他此時經濟雖極為拮據,仍堅決支援留日返國青年反袁組織“血光團”,在經濟上給以支援。

袁世凱為排除實作其皇帝夢的阻力,窮兇極惡鎮壓反袁力量,必欲殺張培爵而後快。1915年2月20日将張培爵從租界誘出拘捕;同時還拘捕了他的摯友鄒傑,一起解送北京西郊宛平軍政執法處監禁。而這個執法處的提調,竟是重慶起義被迫下跪投降遊街示衆的清重慶知府鈕傳善。

張培爵在被提審時怒目痛斥:“袁世凱妄圖稱帝,為國人所不容,血光團的宗旨就是為民除害,我支援這些血性男兒。”在京同志曾多方奔走營救,終難有成。

1915年4月17日淩晨,獄卒高呼張培爵、鄒傑等人出監。這一天,京門刑場陰雲密布,風卷塵沙,張培爵整飾衣衫,坐地不跪從容就義。在京友人曾道、李伯申、潘式齋等于亂葬崗中覓得培爵遺體,輾轉南下,暫厝于上海寶山裡公墓。1916年4月,袁世凱皇帝夢破暴亡,革命黨人朱之洪集資将培爵遺體運回,歸葬于榮昌榮隆場故裡。

1982年,榮昌縣人民政府重建張培爵烈士墓于城北海棠公園。

來源:中華英烈網

網絡編輯:高飛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内容,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将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标題+投稿人姓名/機關/位址/聯系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選“中華英烈網”官方微信平台投稿須知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