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選登:
寫不盡的越秀山
(張惠娴)
一天,朋友把一篇助力越秀山非遺《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啟動的連接配接發給我,建議我寫一篇關于越秀山的文章。我便發覺,無論我如何極力從腦海中拼命地打撈一切與越秀山相關聯的零碎片段,我想,以我貧瘠的想象力和枯竭的知識,都描述不出這座能夠繁盛2000多年的山峰。
我是江門鶴山人,越秀山對于我而言是一個遙遠的傳說,是我停留在兒時的記憶,我真正親密地去接觸它的時間少之又少。作為一個千百年後的看客,我無法想象兩千多年來曆朝曆代帝皇、名人與豪客如何對一座山鐘情到用它去為一座城命名;我更加無法想象,廣州起義爆發時,當鎮海樓成為軍事行動戰鬥中心,千千萬萬手無寸鐵的勞工從這裡走上中國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樣的一種義無反顧、舍生忘死的豪情壯志。
越秀山是羊城的标志,也是廣州這座千古曆史名城身份的像征。我已經三十年沒有去越秀山了,為了還我重訪越秀山的心願,我懇請友人陪同我專程從鶴山開車到廣州越秀山公園一趟。為此,友人調侃我是“大鄉裡出城”,十足現代版的“劉外婆進大觀園”,說現代人沒有幾個會像我這麼傻的,居然專程跑幾十公裡到廣州看一個公園。但我知道,越秀山不會介意我的無知,它仍會像我兒時一樣,張開雙臂,敞開心扉,熱情地來迎接我這個遠道而來的夥伴。
我們從越秀山的西側門進去,沿着小斜坡上向走,經過一個小廣場,便見到了一塊刻着“五羊雕像”幾個紅色字的土黃色大石。我忍耐不住心中的興奮,這個雕像在我腦海中存放了三十年,今天終于可以與它重逢了。我們沿着石階拾級而上,石階兩旁繁花似錦,碧草如茵,擎天的綠樹如同一把把撐開的大傘,錯落有緻地遮擋着熾熱的陽光,斑駁的光影疏疏落落地灑在台階上。
攀上幾段簡短的石階,五羊雕像便豁然在眼前。五隻由橘黃色花崗岩雕刻而成的山羊高高地矗立在怒放着山杜鵑的圓形花圃上,他們的色調是那麼的柔和,表情是那樣的慈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絲笑意都充分展現了設計者和藝術大師從具象走向抽象的匠心與智慧。
站在雕像下,仰望着五隻叼着谷穗的祥和山羊,我仿佛看到五位仙人騰雲而至,為挽救蒼生化身為羊,兩千多年來默默地守護着廣州這片深情的土地,讓這裡繁花似錦,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們生活富裕幸福。
越秀山雖然是一座處于鬧市之中的江南小山,沒有怪石奇峰,也沒有深谷幽壑,但卻鐘毓靈秀,有着極其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它是廣州人的靈魂之山,曾幾經易名,“粵秀山”、“越王山”、“觀音山”都是它的别名。享盡繁華,而且能夠長盛不衰兩千多年,我想,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遊走在這座隻有七十多米的山峰上,發覺越秀山與三十年前相比可以用“天淵之别”這個詞來形容。越秀山今天的美,都是傾注了無數政府部門和公園從業人員心血的結果,文物才能得到如此完善的保護,現代文化元素建設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才會更加和諧,管理才更加完善。公園内處處都是古迹、古亭、古碑、古風、古韻;又處處都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它的亭、台、樓、閣、廊、榭都極富嶺南特色,更加是一個奇花異卉、古樹參天的缤紛世界。整潔、甯靜、舒适的環境讓人總想停留下來靜靜地休憩。這裡不但有傳頌千年的仙庭、瑞穗迎羊的五仙人傳說,還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的“朝漢台”遺址,更加有明朝留下來的珍貴建築鎮海樓、古城牆、明紹武君臣冢,以及清朝和民國時期留下的古之楚亭、四方炮台、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碑、伍廷芳墓、佛山牌坊、粵秀奇峰、海員亭、球形水塔等文物。每走近一處,都一有段塵封的曆史在向我緩緩打開,讓我感慨、敬仰或惆怅。
越秀山作為廣州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綜合性大型公園,它除了有大量曆史文物古迹,還有許多現代元素的文化、體育、遊樂項目。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廣州美術館和越秀山體育場,這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藝術與體育人才,見證了廣州文化藝術與體育事業的發展。公園裡的成語寓言園、竹林景區、南韓海東京畿園、東秀湖、南秀湖、北秀湖、遊樂場、兒童樂園等都是青少年兒童和老人們最喜歡的地方。人們在這裡玩耍、遊船、聊天、下棋、讀書、寫生、散步、運動,盡情地享受着假日悠閑的快樂時光。我與友人在公園内遊蕩了一整天,都無法把足迹遍布每一個角落,更加無法把公園裡的每一個場景細細讀透。
購票進入鎮海樓廣州博物館,逐層參觀,重溫這座千古名城的滄海桑田,感受一代代開拓者走過的峥嵘歲月。登上25米高的第5層,擡頭仰視“望海樓”三個雄偉蒼勁的大字;讀着兩旁懸挂的一副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撫摸着由紅牆綠瓦、彩釉鳌魚花脊砌成的3.86米厚的牆體,我仿佛自己在觸摸着一段歲月的身軀。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被這座山峰所折服;多少商賈政要為這座樓宇所感歎;多少九流賓客在此一覽平川便愛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成為獻身于這座城市的新主人。
越秀山,此時此刻,已經像一部華麗厚重的史詩不斷地添頁加碼,和這座英雄美麗的城市一起裝訂成冊,在我的心中永久存放。然而,我深深明白,我的文字隻是越秀山給我的第一印象,我不過一個“處江湖之遠”的看客,我的筆觸永遠也無法寫盡越秀山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與繁盛。
作者:張惠娴
作者簡介:鶴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江門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來源:廣東省文化學會何媒工作室
釋出:何金德導演工作室(媒體矩陣)
推薦專家:孫啟軍
責編: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