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聽過、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博陵。因為,博陵有個崔州平。在《三國演義》非常精彩的一回劉玄德三顧茅廬中,有劉備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節,司馬徽向劉皇叔舉薦當時賢士時,也隻提到了諸葛亮的四個賢達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博陵崔氏在東漢跻身名門,北魏時期雖然門第低于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齊北周時期全面上升,成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在隋唐時曾尊為五姓七望之一的名門望族。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誕生了15位宰相。
博陵其地
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始于東漢。《後漢書·桓帝紀》載:“(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後于博陵。”東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于安平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歐陽忞着《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為博陸。”北魏複改為博陵郡,隸屬于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平、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炀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自唐以後,博陵之稱專屬定州。
由此可見,博陵郡在曆史上幾經存廢,名稱幾經更疊,管轄範圍幾經擴減,治所幾經遷移。但大體上所轄區域在曆史上的河間國與中山國之間。即今天河北的安平、饒陽、深州、深澤、高陽、蠡縣、博野、安國、定州一帶。博陵的治所,東漢時在今天的蠡縣或博野,晉至北齊時在今天的安平,隋時在今天的深州,隋唐以後在今天的定州。而 博陵崔氏的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安平一帶,是以,史書上多稱 博陵崔氏的後人為“博陵安平人”,現在安平境内仍遺有崔氏家族的龐大墓群。
曆史
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鹹陽)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于清河。崔業的弟弟崔仲牟,則另居于博陵安平,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為博陵崔氏之始。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習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後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博陵崔氏自漢至宋,高官顯宦不斷。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參與“神龍政變”,逼迫周皇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李顯複位,恢複唐國号。崔玄暐後被封為博陵郡王、與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時人稱為“五王”。
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名人
崔氏家族對中華文化的發展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東漢有文學家崔骃、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均是博陵安平人。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灏,崔護,政治家崔仁師、崔玄暐、崔琳等,地位顯赫一時。其後,北宋有畫家崔白,擅畫花竹、禽鳥,還有經學家崔子方。元朝有書畫家崔彥輝,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畫家崔子忠。清代有學者崔述、經學家崔紀。近代有經學家崔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