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筠博士的《兒童情商教育指導師》線上認證課,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最近,07班的學員們剛剛完成有關「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和「校園欺淩」相關主題的學習。
深刻的課程内容和知識體系,引起許多家長和老師的感歎和共鳴,學員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想。
在這其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發人深省的故事,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
( P.S:最新一期課程正在報名中,下拉即可加入。)
忽視“生命欲望”的教育
讓孩子很難擁有未來
陳紅蓮,坐标深圳,一個5歲女兒和8歲兒子的孩子媽。
在我眼裡,孩子就是無憂無慮的,應該是笑得肆無忌憚、沒心沒肺的年紀。
可是,到底是什麼會讓一個孩子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毫無顧忌得從32樓跳下去,是怎樣的絕望會讓一個孩子從高架跳橋身亡?
我自己有個侄女,在今年的3月30日,從家裡的32樓跳了下來。
我不知道是怎樣的絕望,讓一個孩子在12歲的這麼美好的年齡,選擇了以這樣的方式告别。
事件的原委,在于學校的老師私自開補習班搶生源,孩子壓力很大。
老師在班級當着全班的面對孩子進行辱罵,孩子因不堪承受壓力,從家裡32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教育不把提升孩子的“生命欲”放在首位,那些關于成績、名校、未來的話題都無從談起。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心理學課程可以走進每一個學校,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如果每一個父母都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有問題可以及時得到幫助;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是以,在後續的教學中,我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做一些真誠的溝通,多給孩子們一些正能量的東西,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在張怡筠博士《兒童情商教育指導師》的課程中,提到「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如何識别高自殺風險的孩子。最明顯的征兆包括:直接或間接的自殺表達,交代後事、總沉迷于死亡的幻想中。
當家長發現有這樣的征兆,請一定重視孩子,多關注孩子們的内心,不要讓祖國的花朵過早凋零。
多多地預防孩子們的自殺傾向,做到未雨綢缪。同時,在《兒童情商教育指導師》這節課中,還有提到應對孩子自殺傾向的具體做法,以專業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為孩子們提供幫助。
回想我自己,在大兒子不到5歲時,我讓他學習了圍棋的課程。在我看來,這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思考力和共情力。
更重要的是,我讓孩子懂得輸赢是很平常的事情,慢慢地強大自己的内心。
記得有一次,孩子輸掉比賽很難受。我告訴他,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是以輸赢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我也告訴孩子,輸赢這一盤棋并不代表你的厲害與不厲害,在媽媽心中你還是那個很厲害的哥哥。隻要我們複盤解決這個問題,下次不發生這個錯誤就可以。
這樣一來,孩子後面再遇到學習的難題不再煩躁,他會找方法去解決問題,雖然有時候可能也不一定是最優的,卻是有效的。
我相信科學的教養方式,也一直堅持自己認為正确的東西。
辦公室的老師都很羨慕我,他們說我家妹妹跟别的小女孩不一樣,她的笑容是舒展的、發自内心的。
孩子的未來在我們的手上,我想做更多的事情,想讓周圍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笑得花枝招展,笑得活潑開朗,笑得沒心沒肺!
學會應對霸淩
也是一種生存技能
展女士,無錫,一個8歲,一個10歲孩子媽媽。
學習《兒童情商教育指導師》的課程,源于我自己的2個孩子。今天學到的校園欺淩,正好也是我前陣子才遇到的一個問題。
我的孩子在興趣班結束時,被其他班的孩子打了一拳,導緻鼻子出血。孩子當時沒敢跟老師說,看到我以後才敢告訴我事情的經過。
事後,我自認為做了比較好的處理,我兒子目前看來,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但上完今天的課,我再回頭看這件事,發現作為被欺淩者的孩子,首先比較内向;而欺淩者脾氣暴躁,沖動,難以遵守規則,缺乏共情力,對人有攻擊性。
其實,校園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校園霸淩現象很難完全消失。
是以,讓孩子提早學習如何處理校園霸淩,也有助于孩子适應未來複雜的社會與職場。
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引領孩子采取明智的行動。如果孩子長期目睹欺淩現象,卻又無動于衷。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模仿錯誤欺淩的行為,并自我合理化。
應該讓孩子知道當看到霸淩事件時,可以立即與其他同學一同,制止霸淩者。
在張怡筠博士的兒童情商教育體系中,提出如何應對孩子遭遇校園欺淩的方法:
此外,在霸淩事件發生後,家長應該和教師共同營造班級内的助人風氣。這樣的做法,無論是對于霸淩者、被霸淩者,以及旁觀者都有好處。
面對霸淩者,可以通過學校的教育加以引導,必要時進行心理輔導,找出不滿情緒的根源。
旁觀者也能從生活中,學習以行動去幫助他人,并實踐正确的價值觀。
寫在最後
對于被校園霸淩的孩子來說,他們面對的生活,本就是不公平的。
那些迫于抑郁和絕望,想要結束生命的孩子,更是身不由己。
而父母和老師,如果能夠伸出援手,在最需要的時候幫助孩子,或許就是能為孩子所提供的,最溫暖有力的“教育”。
這樣看來,作為教育者,學習應對類似狀況的理論和知識,也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