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來了,很多家長又到了思考選擇哪家教育訓練機構的時候。
然而,今年或許有所不同。
作業幫、好未來、猿輔導等線上教育公司正面臨着大幅裁員。
一位作業幫的被裁員工說:
再往前推,是15家校外教育訓練機構被處以頂格罰款,共計3650萬元。
不少爸媽人心惶惶:會不會以後就沒有老師給孩子補課了?
在作業成堆、補課内卷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深受其苦。
但真當不補課的可能出現後,我們又開始惶恐起來:
沒有各種興趣班假期班來填充娃的時間,就讓ta瘋玩嗎?
幼稚園不學習,孩子落後了怎麼辦?
“幼稚園到底能不能玩,該不該玩?”
——其實發達國家也經曆過和今日中國類似的階段,有過類似的困惑,并為此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
幼稚園被逼學習的孩子
長大後輸給天天玩得“學渣”?
大約50年前,德國社會開始讨論一個問題,那就是:
幼稚園的重心到底該放在什麼事情上?
是進行學科訓練,為國小做準備;
還是做各種遊戲,給予充分的玩耍機會?
得到政府支援的德國研究者們比較了50個純玩型幼稚園(play-based kindergartens)和50個學術型幼稚園(academic direct-instruction-based kindergartens)的畢業生。
結果發現:那些超前學習的孩子的優勢最多隻能保持到4年級(9-10歲左右),4年級之後,他們的成績開始直線下滑,閱讀和數學方面出現明顯劣勢,社交和情感方面也不如同齡的孩子。
用“搶跑四年,毀了一生”來形容這些孩子,一點不為過。
為此,德國政府緊急叫停了學前教育改革計劃;而如今,德國《基本法》更是明确規定,幼稚園不許教授專業知識。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實驗。
1967年,David Weikart想要知道超前教育行為是否會對孩子有更長期的影響,于是他跟蹤了美國密歇根州伊普西蘭蒂地區68個孩子20年之久,結果有些颠覆我們的教育觀。
這項調查首先把孩子配置設定到三種不同的課堂中:
A.傳統型:這類課堂不提前教授任何書面知識,以遊戲和實踐為每日教育與孩子互動;
B.混合型:擁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中會做作業;
C.學術型:直接傳授知識,作業量大,有考試和分數區分,類似國内的課堂。
結果發現,短期的影響和德國研究一緻:
國小四年級:
10歲之前,C組(天天學習做作業那組)孩子的學習明顯優于AB兩組,但之後這種優勢逐漸減少直到消失。
中學青春期:
15歲後,ABC三組孩子學業并無明顯差别,但社交和情感能力上,C組全面落後AB兩組,且更容易出現叛逆行為。
成年之後:
23歲後,C組的畢業生更容易跟人出現摩擦,更容易有情緒障礙,更難擁有正常的婚姻。獲得幸福。
更可怕的是C組孩子的犯罪率比其他兩組高3倍,他們的犯罪率高達39%,而其他兩組的平均值為13.5%。(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研究采取的樣本是高度貧困地區,是以犯罪率會高于一般地區)
——德國和美國的研究告訴我們:搶跑教育的優勢是一時的(隻能保持到孩子四年級左右),但造成的傷害卻是深遠的。
幼稚園最重要的事
到底是什麼?
實驗告訴我們:搶跑教育弊大于利。
但很多家長仍然會糾結:難道就讓孩子玩嗎?我們作為父母,就什麼都不做麼?這太不負責了吧!
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則小故事:
在一個親子團體課裡,一位4歲龍鳳胎的寶爸問孩子報什麼班好。
老師回答,6歲前最重要的2件事是,吃飯和睡覺。
此言一出,哄堂大笑。
家長們一邊反思自己的着急,一邊感慨教育焦慮已經到如此程度。
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人之常情,但最好的教育絕不是簡單粗暴地一味争先,而是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給予合适的養育。
怎麼知道孩子每個階段最需要的養育是什麼?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布魯斯·佩裡(Bruce Perry)提出過一個神經順序模型。
這個模型将人的大腦功能,從低級到進階,大緻劃分成四個層級:
保證呼吸和心跳的生存功能;
協調肢體的運動功能;
調節情緒的情感功能;
進行學習的思考功能。
當孩子從一個胚胎開始慢慢長大時,首先發育的是大腦的第一層功能,生存功能。
出生之後的第一年,孩子主要集中精力來練習控制自己的肢體,發育的是大腦的第二層功能,運動功能。
而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來說,認知發展水準相對有限,他們并沒有做好“坐下來學習”的生理準備。
實際上,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發展的,是大腦的第三層功能——情感功能。
他們需要從生活中學習,從自己有限的已知世界出發來學習。用身體去感受,用情緒去感覺。
他們需要鍛煉的是耐受挫折的能力、調節情緒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而不是背負着期望去學習加減法的含義、認識更多的漢字、背誦單詞和古詩。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搶跑學習,會對孩子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因為繁重的學習任務,将本該第四個階段發展的思考功能提前了,擠占了原本應該發育情感功能的時間。
搶跑的孩子,他們在抗挫、社會交往、情緒管理等方面,都弱于正常上學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
是以,随着年齡增大,情感功能短缺的孩子不但不能再繼續保持學業優勢了,還會比一般人更難感覺到幸福,甚至可能有更高的犯罪率。
幼稚園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是發展孩子的第三層功能:情感功能(或者情商能力),為TA的未來打好地基。
磨刀不誤砍柴工。
那些更有安全感、更獨立、更自信、更抗挫、更能調節情緒和進行社會交往的孩子,将更容易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也更可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科學培養情商力
給孩子幸福成功的人生
安全、獨立、自信、抗挫、憤怒管理等能力,其實都屬于情商力的範疇。
暢銷書《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作者赫拉利教授說:“面對人工智能的未來,人類要靠情商和韌性來取勝。”
如果在人生早期能發展好這些情商力,我們的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習慣養成、人際交往、工作适應、親密關系等方面的發展,都将更加省心和順利,也更容易獲得成功,感受幸福!
著名心理學者、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博士率領心理學專業團隊研發多年,建立了《幼兒情商力分齡發展及教育體系》,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都有适合發展的情商力。
如果寶貝目前階段的情商力發展不足,爸媽的教養過程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
寶寶愛發脾氣,動不動就哭鬧,讓人頭疼。
孩子不自信,不敢在公衆場合說話,不知該怎麼辦。
孩子特别喜歡打遊戲,好習慣難養成。
……
育兒文章看了無數篇,孩子一鬧全都忘掉。
專家網課上了無數節,孩子一哭理智全無。
明明非常想做好父母,時間精力全投入,遇到問題還是束手無策。
這些讓人頭疼的育兒困擾,就像一扇鎖住的門。欠缺經驗的家長怎麼撞、怎麼砸都紋絲不動,焦慮和絕望自然在所難免。
但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鑰匙插入鎖裡,輕輕一推門就開了。
這道家長砸不動的“育兒難題之門”,背後寫着“幼兒情商力發展不足”。
而這把鑰匙的名字,叫【幼兒情商教育】。
7/19号下周一,張怡筠博士會在今日頭條直播間,與你暢談《不雞娃,不内卷,如何幫孩子赢得快樂成功的人生?》點選首頁置頂資訊,預約直播,即可收到張博士開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