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擷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提要】無錫地處江南,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一特征在地名中得到充分地顯現。分析無錫城市地名,不僅呈現了自然地理,曆史文化等因素對地名的影響,而且對挖掘其江南文化的内涵,進一步了解這座城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無錫地名 文化語言學 文化内涵
文化語言學是一門研究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學科,它闡釋了“語言與其所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地名的命名、變化和該地區的文化發展曆程息息相關,并反映出該地區的風俗、信仰、文化心理等等。無錫是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帶,文化豐富,曆史悠久,分析無錫地名的文化特征,對于了解無錫的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無錫地名的詞彙構成
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有名詞,地名是“社會群體對地理環境中具有特定位置、範圍、形态特征以及方位訓示意義的地域所共同約定的語言符号”。将地名現象當作一個系統來看,其内部包括了“通名、專名、地名詞綴、簡稱、雅稱、俗稱、舊稱等因子”。通名主要是用來差別地名所屬地理類别,專名則用來在同類中差別不同的個體。無錫地名大部分是由通名和專名組合而成。
(一)無錫地名的通名構成
無錫地名的通名主要由“自然”與“人文”兩類構成。自然地理實體類通名往往反映了當地的地形風貌和地理特征,如山、墩等,主要反映了無錫的丘陵地形;而湖、河、塘、宕(同“蕩”)等則反映了無錫豐富的水資源。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在無錫地名中得到了充分的凸顯。
人文地理實體類通名主要包括:
1.以村、城、巷、街、鎮等為主的居民地通名,如清揚新村、蠡湖新城、黃巷、漁巷、積餘街、榮巷古街、蠡園鎮等等;
2.以廠、弄為主的機關名稱通名,如協新毛紡織染廠、第一缫絲廠、布行弄、笆鬥弄等等;
3.以橋、園、寺等頗具江南特色的人工建築物通名,如蠡橋、古運河清名橋、錫惠公園、南禅寺、惠山寺等等。這此地名反映出無錫繁榮的古鎮文化、園林文化以及工商文化。
(二)姓氏人名、動植物、曆史典故等專名構成
以姓氏、人名為專名,一方面展現了無錫悠久的曆史,如“泰伯渎”就為紀念泰伯南奔荊蠻,開鑿河道的功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口的遷徙和聚居,“無錫現有的千餘姓氏,除少數姓氏外,大都在南宋中國人口第二次向南方大遷移時,即已出現”。無錫現存不少地名就是以新遷徙來的姓氏為專名,如楊巷、榮巷、嚴家橋、焦莊、蔡家弄等。
無錫素有“魚米之鄉”的稱号,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陽光、雨水充足。這裡适宜動植物種類繁多,由此地名中也出現了很多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專名,如鴨子灘,是因蘆葦灘裡的鴨子膘肥體壯而得名;又如芙蓉湖,是因湖清淺,多産菱藕而得名等。
曆史典故專名反映了無錫悠久的曆史文化,三千年前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南奔梅裡,開通勞工河道,就有了“伯渎河”之名;因為梁鴻和他的妻子到過無錫而有“梁溪”之名;因吳人罵範蠡而得“罵蠡港”之名;因與伍子胥有密切的關系而有“阖闾城”之名。這些曆史典故專名既為無錫地名增添了别樣的風采,也展現了深厚的曆史底蘊。
另外,方位詞在地名中的作用往往是指代地理位置,如東、西、南、北、上、下、陰、陽等;又如西門、西倉村、北倉門、江陰、暨陽湖等等。它們是依據地理方位确定的,如“陰”在古代指水的南面,因為靠長江南岸的無錫,就有了“江陰”之名。這些方位詞專名避免了地名的重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确定訓示方向的作用。
二、無錫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文化的鏡像”,地名能夠折射出該地區的文化生态。無錫地名除了表明自然地理的特征,還是當地文化的集中展現。
(一)精緻淡雅的地域文化
無錫的山水孕育了獨樹一幟的文化特性。無錫地處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是以無錫地名多帶三點水偏旁,與水相關的高頻語素有溪、河、湖、濱、港等等。另無錫之名起源于錫山,周圍大多是一些帶有山、墩的地名,如惠山、雪浪山、彭祖墩、仙蠡墩等。這些地名既反映出無錫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又表現了無錫山水文化之繁榮。無錫的青山綠水在曆史上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衆多名篇佳作和名勝古迹。山水秀麗的自然環境不僅孕育了一代代的無錫人,也造就了他們的文化審美傾向,導緻“這裡的人感情細膩,偏愛淡雅、玲珑、舒緩和清麗秀美”。可以說,山溫水軟的環境塑造了無錫人雅緻、恬淡、秀麗的審美觀念。這一文化審美觀集中展現在無錫精湛的園林藝術上。
江南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無錫園林則熔鑄着江南文化的精華。寄暢園、梅園、蠡園、錦園等大多是私家園林,它們充分反映出吳文化精巧雅緻的特質。就從園林的命名來看,太湖别墅、惠山園等依托太湖、惠山等自然山水,展現出将園林和山水融為一體的精妙布局;寄暢園彰顯了“寄暢山水蔭”的詩意,有着寄情山水的文人雅緻;雲薖園則展現出文人的隐逸情懷。無錫的園林名突顯了吳地文人雅士的審美追求,這種精緻淡雅的文化精神也流淌在無錫人的血液中。
(二)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觀
和西方的語言觀不同,漢民族将語言“看作一個人參與其中、與人文環境互為觀照、動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達與闡釋過程”。這一語言觀顯然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不是從獨立個體去透視世界,而是從人與世界的全方位關系中去體認一切”。換句話說,人與世界不再有主客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與“主體——客體”相對立的“人——世界”結構,中國文化中獨特的人文精神也在于此。
作為文化現象的地名也存在着這樣一種人文主義的思維方式,無錫的許多地名就展現了這一地區的人文景觀。
首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在無錫地名中得到展現。号稱“華夏第一公園”的公花園是中國第一個堅持免費向大衆開放的公園,凸顯出無錫人對自然的渴求;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貢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馬山水源涵養區等生态保護區的興建展現了無錫人強烈的生态意識;陽山桃花源生态旅遊景區則反映出無錫人對自然的合理改造。
其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也充分反映在無錫地名中。中國傳統思想強調“親親而仁民”,首先要愛親族父母,才能愛他人。地名突顯出無錫人較濃的宗族意識,他們往往以姓氏命名自己的領地,如嚴家試館、莫宅兜、榮巷、楊巷等。同時也存在着把地名作為姓氏的情況,如“吳”姓就是來源于泰伯建立了吳國。在此基礎之上,尊師重道、尊賢禮聖的觀念進一步強調愛他人,以達到人與人的和諧統一。無錫地名也充分展現了對聖賢的仰慕心理,如泰伯渎是紀念泰伯為吳地做出的貢獻;泰伯陵是祭祀泰伯的地方;犀帶橋是為了紀念昭明太子。
最後,人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也反映在無錫地名中。“人是具有群體生存需要、有倫理道德自覺的互動個體”,也就是說,人無法獨立存在,要與世界萬物相融合,要在社會關系中确立自我的價值,是以仁德、禮義、寬容……才是至高無上的追求。以孝、德、仁、禮等語素命名的地名,如華孝子祠、至德祠,就凸顯了無錫人對仁德、孝順、禮義等崇高精神品質的追求。
三、結語
地名是約定俗成的語言符号,和其他的語言現象相比,它具有特指性。同時,它會随着社會、曆史的發展而産生種種變化,反映出文化變遷、交融的過程。是以,地名本質上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悠久的曆史孕育了無錫底蘊深厚的文化内涵,從地名出發能夠探尋其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鐘靈毓秀的人文景觀。結合文化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無錫地名的語言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人們了解地名這一語言現象所包含的文化内蘊,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無錫的地理地形、曆史文化以及社會生活。
來源:《漢字文化》2021年 第15期
作者:朱淑雯 楊晖
選稿:耿瞳
編輯:劉言
校對:陳庭玉
審定:徐省之
責編:汪晨雲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