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皇帝是個老實人,他爹卻罵他是個敗家子,西漢從他而衰1234

這個皇帝是個老實人,他爹卻罵他是個敗家子,西漢從他而衰1234

文|夏彥(讀史專欄作者)

在西漢的曆史上,自漢高祖劉邦開始,經曆了文景之治後,漢武帝在位時開始走向強盛,漢武帝國力消耗太過,又開始休養生息,在漢宣帝時期恢複,稱“孝宣之治”。

不過,按照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規律,一個王朝盛世之後,總有一個接班的站出來,把祖宗的基業給禍禍了。

建立一個盛世可能需要一百年,曆經幾任皇帝才會有機會出現,但是毀掉一個盛世,十年就夠了。

對于這種事,像後來的隋炀帝楊廣、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鎮等都非常有發言權。

漢宣帝雖然雄才大略,是曆史上有名的賢君,但是他的繼任者漢元帝劉奭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他在位十六年,愣是把幾代先祖開創的基業給毀掉了,強大的漢朝也正是被他從盛世帶進了陰溝裡。

那麼漢元帝劉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西漢又為何在他手裡開始走向衰落呢?

<h1>1</h1>

劉奭是漢宣帝劉洵與許平君的長子,他出生的時候,其父劉洵還在體驗民間生活。

等他長到八歲被立為太子時,他的母親許平君又被霍光的老婆毒死了,他自己也差點被害。

在單親家庭成長起來,而且老爸還是皇帝,小時候的劉奭缺乏父愛和母愛,過得并不開心,在深宮中,這種情況沒得自閉症就不錯了。

皇太子劉奭開始上學後,那可是一個标準的好學生,不像漢景帝一樣,一言不合拿棋盤就把人拍死,也不是像漢武帝一樣,整天不好好讀書,喜歡騎馬打獵,砍砍殺殺的。

老實人劉奭從不打架鬥毆,性格非常溫和,喜歡跟同為三好學生的儒生呆在一起,整天吟詩作賦,是個标準的文藝青年。

在這種學習氛圍的熏陶下,劉奭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在音律方面頗有造詣,而且寫得一手好字,跟宋徽宗、明熹宗一樣,也是個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家。

除此之外,劉奭還是個癡情的人,這在古代帝王中非常難得。在劉奭當太子的時候,最愛一個叫司馬良娣的姬妾。

但是司馬良娣很早就去世了,劉奭是茶不思飯不想,還大病一場,從此對美女沒有了興趣,甚至當了皇帝後,面對後宮佳麗三千,卻仍然思念自己的“良娣”。

從上邊幾點來看,劉奭确實是個極其仁厚善良的老實人,而且還特有才。

不過,這樣的性格卻讓劉奭成為了和南唐後主李煜一樣的理想主義者。

在他看來,将來治理國家隻要廣施仁政,寬厚待人,虛心納谏,就是個好皇帝了,不幸的是,對于皇帝來說這種性格也是極其危險的。

<h1>2</h1>

劉奭一身藝術細胞,而且是一個再正統不過的儒家弟子。

但他老爸漢宣帝卻并不滿意,雖然漢宣帝也是以儒學治天下,但是他更側重剛柔并濟,用法家思想來駕馭大臣。

對于那些貪贓枉法的大臣,漢宣帝絲毫不手軟,甚至有人在朝堂下說風涼話也會被抓起來砍腦袋。

這一點上,老實頭兒劉奭看不慣老爸的做法。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多嘴說了兩句,上天有好生之德,大臣犯了錯批評兩句就行了,頂多關起來,别動不動就讓人去見高祖皇帝。

雄才大略的漢宣帝一聽就急眼了,開始教訓劉奭,真是子不類父,如此單純怎能繼承大統。

然後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亂我家者,太子也。”言外之意就是罵劉奭是個敗家子。

雖然漢宣帝極其不喜歡劉奭,但劉奭畢竟是發妻長子,是正兒八經的皇位繼承人。

而且漢宣帝對相濡以沫的妻子許平君感情很深,是以,性格善良溫順的劉奭最終還是繼承了皇位。

但顯而易見,漢宣帝對劉奭過于仁弱的性格非常不滿,因為他是将來大漢帝國的掌舵者。

對于一個皇帝來講,過分善良就會變成軟弱,而他面對的是一群滿腹心機、勾心鬥角的大臣,這些老油條可不會跟你講什麼仁義道德,朝堂上爾虞我詐,皇帝沒有一定手腕,是駕馭不了的。

<h1>3</h1>

公元前49年,一代雄主漢宣帝駕崩,二十七歲的皇太子劉奭即位。

劉奭雖然是二十七歲的大齡青年,但是其當皇帝的基本素質跟十六歲繼承皇位的漢武帝那可不是差了一點半點。

可能漢宣帝也知道這一點,臨終之前,還特意安排了三個輔政的大臣。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一般隻有幼主即位才會安排輔政大臣,除非阿鬥那樣的,而劉奭都二十七歲了,智商也都及格,但漢宣帝還這麼不放心。

雖然漢宣帝良苦用心,卻仍然沒有什麼用。不過,他猜到了結局,卻沒有猜到過程。

事實上,劉奭一即位,朝廷局勢就失控了,劉奭也基本上被架空了。

漢宣帝安排的三個輔政大臣,分别是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以及少傅周堪。

這三個人,史高和宦官是一夥的,而蕭望之、周堪則代表着儒家的利益。

劉奭當了皇帝,太子太傅蕭望之迫切希望廣泛推行仁政,而一生都秉持着純粹儒家施政方式的漢元帝劉奭也表示支援,但是史高以及一幫宦官、外戚卻極其不滿意。

于是宦官、外戚、儒家三方勢力開始進入朝堂罵街模式,最後宦官和外戚聯合,來PK蕭望之領頭的儒家,又進入鬥地主模式。

而漢元帝呢,一個也不想得罪,幹脆搬個椅子坐山觀虎鬥,看累了就睡大覺,兩耳不聞窗外事。

<h1>4</h1>

幼稚的劉奭不知道,這場争鬥事關朝廷政治生态的平衡,此前曆代漢朝皇帝都做的不錯。

尤其是漢景帝和漢武帝,那政治手腕可不是蓋的,一旦發現有一家獨大的迹象,殺起人來眼都不眨一下,管你什麼皇親國戚、開國功臣,統統槍斃。

漢元帝怎麼做的呢?蕭望之被逼死後,儒家失勢,宦官成為赢家,按照帝王的出牌常理,宦官接下來肯定要被幹掉的。

但劉奭卻截然相反,他居然站出來給宦官頒獎,後來又幹脆将朝政全部交給弘恭、石顯那幫宦官,讓别人“替”他當這個皇帝。

漢元帝幼稚的認為,宦官沒有子嗣,不會結黨營私。

但事實上,宦官才是最貪戀權力的一幫人,而且由于沒有家室,他們更加擅長互相勾結,互為依靠。

而且宦官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專權後,必須要靠打擊異己來維持自己的權威。

是以,自漢元帝之後,宦官之患和外戚專權一直延續到漢朝滅亡,這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朝政腐敗,皇權旁落,劉姓天下名存實亡。

比如說漢元帝的兒子漢成帝劉骜在位二十五年,朝政幾乎完全被外戚王氏把控,而東漢更是有一百多年沒有成年皇帝即位。

是以,也正是從漢元帝開始,曾經盛極一時的漢朝就從此走向了衰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漢元帝軟弱卻有一個意外的好處,那就是他對鄰居也相當好。

作為一個廣施仁政的皇帝,當然不希望打仗了,是以自打陳湯滅了郅支後,漢匈再次和親,這也産生了一個著名的曆史典故----昭君出塞。

從漢元帝竟甯元年始,漢匈邊境長達四十年沒有發生過戰事,這也算是漢元帝唯一能讓人稱贊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