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内卷”成了一個流行詞,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在這個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當下教育内卷的參與者、教育焦慮的親曆者。
熱播劇《小舍得》中關于教育内卷問題的描述就很形象——
唯分數論,隻教不育,“教”和“育”被分割,這是目前的社會現狀,久而久之,不僅難以實作真正的教育,也會讓學生更加厭倦,家長更加焦慮。
那麼何為真正的教育呢?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十大教育家眼中的教育——
01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孔子在中國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02
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問答式教育法)
蘇格拉底關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
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
最後,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隻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03
柏拉圖(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他從理念先于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煉。
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彙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04
亞裡士多德(靈魂論、注重德育)
亞裡士多德在《論靈魂》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都将人的靈魂區分為兩個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部分又包括兩種成分,是以人的靈魂由三部分構成,即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這三個部分相應于植物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和人的生命。
在靈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靈魂與理性不相幹,動物的靈魂即感覺的,欲望的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但它天性中有某種反理性的傾向,與理性相對抗、相搏鬥,但它又有可能分有理性,特别是能自制的人是如此。
使靈魂的三個部分在理性的上司下和諧共存,人就成為人。
05
福祿培爾(适應自然、順應兒童的天性)
福祿培爾被公認為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幾個教育家之一,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
在人性教育基礎上,福祿貝爾最強調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他認為幼兒期的感情,特别是幼兒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現。
這社會性的感情是連結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礎上,就是說,共同感情是真實的宗教新的最初萌芽和發端,是由母親培育的。
06
杜威(教育即生長、生活、經驗的變革)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
由于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是以,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
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别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使得學校裡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
07
維多利諾(快樂的自然學校)
維多利諾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精神、身體、道德都得以發展,并為國家服務的青年。他不僅重視德育,而且重視體育鍛煉,重視智育和美育的陶冶。
這種教育觀點反映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征。他把體育與智育聯系起來,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基本條件。他經常讓學生練習騎馬、擊劍、角力、射箭、遊泳和各種遊戲。
在教學方法方面維多利諾反對機械背誦,注意啟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倡運用直覺教具,加強練習,以便使學習做到生動、有趣,進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
08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産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
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作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互相滲透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
09
阿道爾夫·第斯多惠
(自動、遵循自然、文化的原則)
第斯多惠教育觀點的基礎是三個原則:即自動、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則。他宣稱:"人的本身特質,就是人的自動。一切人的、自由的、獨創的東西,都是從這個自動性出發。"
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發現自動,而自動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自動的認識以真為目的,自動的感覺以美為目的,自動的意志以善為目的。
遵循自然的原則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過程,即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
10
約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齊
(教育的自然适應性)
約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财富,學校是改造社會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教育的主要原則是"遵循自然"和"掌握兒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發展規律"。
家庭,特别是母親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對兒童的教育必須在家庭裡開始,在學校裡繼續進行。
他認為,體育是成人合理影響兒童發展的首要形式。他堅持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認為勞動能"教會人蔑視那些跟事實脫節的語言",幫助形成精确、誠實等品質,合理組織的勞動能促使兒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發展。
素質教育領航者司蒂姆認為,好的教育是引導,喚醒和探究,擷取創造生命的力量,擁有幸福的能力。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使得學校裡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
司蒂姆一直在秉承着這樣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形成獨立、勇敢、自信、有擔當的健全人格;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思,思中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