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本公衆号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文 • 朱曉劍

圖 • 網絡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前不久,有位朋友約到一家楊鴨子的餐館去。這才知道楊鴨子起源于洞子口,最初曆史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這裡的鴨子以鹵鴨為主打,鴨子端上來,放上鹵水,味道頗為獨特,雖然平時很少嘗鴨子,也還是大快朵頤一回。朋友嶽開貴告訴我說,最早的楊鴨子是在長久村高橋前頭路邊上農村平房。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洞子口是離我家不遠的鄉鎮,平時卻很少去閑逛。《洞子口鄉志》說其來源:“乾隆三十一年(1766)鄉人引楊泗堰水灌高田,水越沙河上橋,在橋上築渡漕,每日流水淙淙,水似乎由洞中流出。”在洞子口場的文光路口,有平橋名“洞梁子”,橋身埋于地下,沙河水由橋下兩個洞子噴湧而出,滾滾東流。如遇洪水季節,噴水高可達數十厘米,形成奇妙景觀。這也是洞子口得名的奇談妙論。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要說洞子口的美食,總有人将耗子洞張鴨子與此扯上關系。此店創辦于上個世紀30年代,創辦人張國良從1928年起就随父親在成都提督東街和署襪街交口處擺攤,賣燒鴨子,因為地外面是茶館,裡面是酒樓、旅店、巷子深、進口小,故被稱作“耗子洞”。與洞子口實則無關。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在文殊院的對面有一家小吃店名為“洞子口張老二涼粉”,其主打是白涼粉和黃涼粉。在成都,和張老二涼粉招牌相近的,還有洞子口張涼粉和洞子口張老五涼粉。關于涼粉,有竹枝詞說:“豆花涼粉妙調和,日日擔從市上過。生小兒女偏嗜辣,紅油滿碗不嫌多。”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不過,在洞子口最為出門的乃陳涼粉。多年以前,出版家吳鴻尚在文軒路上的四川新華出版公司擔任總編輯,我有次過去閑耍,中午,吳鴻帶着周雅娟和我幾個人去陳涼粉,典型的蒼蠅館子,但附近的吃貨愛來,故而食客盈門。且端菜、打米飯都需親自動手,這樣的餐館在成都也少見。後來,吳鴻在《舌尖上的四川蒼蠅館子》裡寫到了這家餐館的特點:

一是沒有菜單。所有的菜都放在一張桌子的櫥窗裡,什麼料都已配備完畢,按照這個點菜即可。二是這裡的盤子大得驚人。三是菜品豐富,有幾十個之多。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吳鴻不隻是帶我們去,他還帶不同的朋友過去吃。自然引起不少誇贊。像這樣的食店也真是一奇。後來,就再也沒有去吃過了。如今吳鴻已離開了我們,再去陳涼粉,就會想起這些舊事的。

但據《洞子口鄉志》介紹,洞子口的涼粉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出名的是趙涼粉:最早是場鎮街西兩公裡地名韭菜地(即今日長久村),有一名為趙金山的農民,經營涼粉很有特色,人稱趙涼粉。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趙涼粉“不但堆頭多、價錢公道,味道特别好。他賣的是名副其實的涼粉,沒有煮的。隻賣紅、白、荞三種涼的。他的涼粉麻、辣、香,獨具一格。在選料和加工制作上特别考究。黃、白涼粉主要原料是豌豆粉,他用上好的純豌豆用小磨細推,加工出來的涼粉質地綿軟、富有彈性,具有糧食鮮味。佐料有油料、鹵醬、醬油、大蒜等。油料就有四種,第一是熟油辣子,他選用東山龍潭寺出産二荊條伏辣椒,買回水紅辣子自曬自舂,制成香辣熟油。第二種是花椒油,他選用道地漢源清溪椒子,舂成細末制成花椒熟油。第三種核桃油,用熟透核桃以油浸泡一段時間備用。第四種是芝麻面,把黑、白芝麻熾酥舂為細末用來灑在拌好涼粉上。醬油用的是有名的犀浦缸曬窩油。特别應該提到的是鹵料的制作,他用成都有名的太和豆豉磨細熬制。據說涼粉加鹵料是趙涼粉的首創。”

不僅如此,趙涼粉還梳着一條辮子,“典型的滿清遺民派頭”,他從未開店,一直走鄉串戶,并有一定的路線,每天從家裡出發,走到街上在橫街子定點賣上一兩個小時,然後往茶店子賣一陣子沿路折回家。

後來,在青羊宮花會上亮相的涼粉,皆挂招牌為“洞子口涼粉”,逐漸成為成都的風味小吃之一,但這并不是趙涼粉所為。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1949年前後,成都市面上才有張涼粉,其風味即師承趙涼粉,花會時,“曾經誠懇地請趙涼粉在花會期間為其坐堂,不需他具體操作,隻是起個招牌作用而報酬從優,趙以年事已高而婉辭了,但對于張涼粉打正宗洞子口涼粉招牌,并無異議。”不過,趙金山的後人沒有載制作涼粉的。

至于陳涼粉,比趙涼粉出現的稍晚一些,店主名為陳清雲,坐堂開店兼賣煮涼粉。趙去世以後,涼粉店由其兒媳汪成芬經營,店前懸有“洞子口正宗涼粉”市招,這時候已擴充為“紅鍋”大館。而現在的洞子口陳氏涼粉或與其有些淵源吧。

食肆丨洞子口的名食

後來,我看到一冊介紹四川老字号的圖書,說起張涼粉,與《洞子口鄉志》上的記錄略有出入,有些故事就當龍門陣好了,這不過是供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1991年出版的《成都個體工商戶小吃荟萃》則記錄了洞子口鄉有一種“群久牌”香辣醬,創制人乃張洪峰,其技藝得自祖傳,他所制作的香辣醬在色、香、味方面均超過傳統豆花調料,現在市場上似乎也難得一見了。

☞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微信号: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