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 東邪
根據國内媒體報道,近日福建漳平市溪南鎮長榮村一位村民在稻田裡收割稻子時遭遇了驚魂一刻,他遭遇了一條五米多長的大蟒蛇。根據這位村民的描述,當時他正在自己家的稻田裡收割稻草,突然聽到旁邊的稻子發生了動靜。他看到遠處的稻田十分平靜後,認為稻田下應該有野生動物,于是他拿起鐮刀扒開發生動靜的稻子,結果一條大蟒蛇出現在他面前。
這位村民看到蟒蛇後連退幾步,然後立即退出稻田,拿起手機打電話報警。當地的民警和專業的捕蛇人員很快趕到現場,他們确定蟒蛇的位置後将其裝入袋中。雖然這個過程有些費力,因為蟒蛇确實很重,據說重達70公斤,但蟒蛇并未攻擊人,這讓圍觀的村民感到好奇。那麼這條出現在稻田裡的蟒蛇是什麼種類的蟒蛇?它為什麼被捕的時候不反抗,也不攻擊人呢?
捕蛇人員在把蟒蛇“收編”之後,向村民介紹這是一條緬甸蟒,這從它體表的花紋就可以判斷出來。緬甸蟒又被稱為南蛇、琴蛇,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熱帶雨林中,經常出沒在接近水源的地方,有時候也會出現在樹上。根據目前已發現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緬甸蟒的體長在5米之内。
而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記載,曆史上最長的一條緬甸蟒長度達到9.75米,一條頂兩條。有研究發現,緬甸蟒的體型在其一生中一直都在增大,因為它們體記憶體在大量脊椎骨增生的現象,是以它們可以從一開始的幾十厘米長到幾米。緬甸蟒的平均體長達到7米,體重達到91公斤,一般雌性個體的體長要比雄性個體要長一些。
緬甸蟒雖然看起來十分可怕,但它是無毒蛇,是以人們更害怕的是它龐大的身軀以及能将人類吞咽的能力。在進食方面,緬甸蟒是不折不扣的肉食動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哺乳類動物、爬行類動物和鳥類。盡管緬甸蟒在自然界沒有天敵,但它在我國仍然是二級保護動物,主要是因為這種動物的種群數量比較稀少,而且它具有一定的維持生态穩定的作用。
蛇是變溫動物,它們身體的溫度會随着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是以蛇的狀态很大程度上與環境溫度有關。一旦環境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那麼蛇的體溫也隻能維持在10攝氏度上下,這導緻其體内的酶活性降低,進而讓它處于“乏力”狀态,無法表現出兇猛的攻擊姿态。但現在正值夏秋過渡之際,福建漳平的氣溫高于20攝氏度,是以被發現的緬甸蟒體溫應該也不低。
較高的體溫保證了蟒蛇體内的酶保持較高活性,是以氣溫并不是緬甸蟒不攻擊人類的原因。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它剛進食不久,被農民發現的時候正處于消化階段。秋季是蛇囤積脂肪的最後機會,冬天來臨之前它們需要囤積足夠的脂肪,以保證在洞穴裡有足夠的能量度過整個冬天。
而剛進食完的蟒蛇通常會表現出疲态,它身體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消化食物上,是以可以推測被農民發現的那條緬甸蟒當時可能也剛進食完不久,它碰到人類後,人類并沒有攻擊它,是以它也懶得掙紮了。被裝入袋後,民警和捕蛇人員将它帶到遠處的森林裡放生。
總結
最适合蛇類活動的環境溫度是20~30攝氏度,在這個範圍内随着氣溫的上升蛇的生長速度也在不斷上升,是以夏季一般是蛇最活躍的季節,也是蛇出現在人類視野範圍内最多的季節。過去兩個月裡我國南方多次出現蛇出沒的新聞,例如廣東茂名一倉庫裡被揪出了14條小蛇,廣西一農戶家中躲藏了一條眼鏡王蛇,它當時就藏在女主人的卧室被窩裡,真夠吓人。
雖然夏至已經過去了,從節氣上來看秋天已經到了,但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秋季還沒來,夏天還在延續,是以居住在靠近山林、田地等自然區域的朋友,千萬要注意觀察是否有蛇出沒。雖然我們遇到大蟒蛇的幾率比較小,但遭遇毒蛇的幾率并不小,是以大家還是要有這個戒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