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同樣是在這個燥熱的7月份,大清最後一位将軍以身殉國,他死在了他最熟悉的戰場上。碧血城南染戰甲,揮刀喝馬指長空。戎馬一生的将軍死在了戰場上,清朝最後的希望也随之落幕。聶将軍身着黃馬褂騎着戰馬踱到戰場前的小橋上,面前是6000列強軍隊,身後是自己拼死守衛的國家,自己已經毫無退路。
“此吾緻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槍林彈雨,炮聲震天。在敵人的炮火和同胞的背刺中,聶士成毅然決然的沖上了前線......
他的身死,成了帝國最後的餘晖,而他的軍隊也被敵人稱為“中國最強悍的軍隊”。
聶士成出生于一個國術世家,他的母親是個“練家子”,據說年近古稀時還能舉起幾十斤重的石鎖,性子也是出了名的烈。而這位烈性的母親一生隻教給聶士成兩個做人的道理:一是決不能手心向上,對人乞讨;二是姓聶的,決不能當個慫貨。(“聶家人手心不向上;聶家無孬種。”)
聶士成一直記得母親的教誨,正是靠着這種自力更生有骨氣的精神,養成了他硬氣樂觀迎難而上的性子,也為他以後成為一名鐵骨铮铮的愛國戰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聶士成自幼喪父,在母親的嚴格教導下,耳濡目染自小就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在他小的時候,有一名姓夏的商販被追殺,聶母見狀,把他藏在家裡的草垛中才使他躲過殺身之禍。聶士成回家了解了情況後,熱情相待,二人也是以成了朋友。後來這個姓夏的商販棄商從軍,駐紮臨淮關,寫信邀請聶士成一同從軍。
1862年,26歲的聶士成在母親的鼓勵下,應夏之邀從了軍,投在廬州軍營團練大臣袁甲三(袁世凱叔爺爺)麾下。
聶士成從太平天國鎮壓運動起家,第一年就升了營長,因為表現極佳,直接封了五品的頂戴花翎。後來袁三甲退休,他就跟了第二個大佬——淮軍名将劉銘傳。
1884年,法國海軍進犯台灣,台灣巡撫劉銘傳死守台灣,展開曆時8個月的台灣保衛戰。在當時法軍一度強行登陸占領基隆的危急形勢下,很多人都不願去的情況下,聶士成主動請纓,率800人租用英艦“威斯利”号從台南登陸,在關鍵時刻增援了劉銘傳,決戰基隆,将法國人趕出了台灣島。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聶士成随葉志超率軍支援北韓,聶士成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率軍在摩天嶺正面阻擊日軍。他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又善于設陷阱,發動突襲,帶領軍隊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也是清軍對日的唯一一支獲勝的軍隊。直至甲午戰争結束,日軍都沒有攻克聶士成守衛的摩天嶺。
聶士成從軍時26歲,可以說他的大半生都在輾轉戎馬,一晃就到了該問時間都去哪了的年紀。
1899年,四處漏風的大清王朝組建新軍,聶士成所部的武毅軍也被編為了武衛前軍。從此聶士成走上了官道軍途的頂端:直隸提督,但這一年,他已經63歲了。
而就是在聶士成執掌“武衛前軍”這一年,一個由底層貧苦人民發起的社團,在山東開始崛起。這個社團就是義和團,義和團成分比較複雜,既有貧苦人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和小商販這種底層勞動人民,也有部分官兵、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了不少流氓無賴。
聶士成是從心裡看不上義和團的,雖然他起身草莽,但是在他看來,義和團就是一群烏合之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雖然打着“扶清滅洋”的旗号,但是幹的都是擾亂國家根基的勾當。
1899年4月,義和團破壞了保定鐵路,聶士成奉命保護鐵路,前去平息拳匪鬧事,結果他的部下反被義和團成員殺傷數十人。聶士成本就看義和團不順眼,哪能忍得了這窩囊氣,索性率軍,剿了一次義和團,殺了義和團幾百人甚至将義和團的“大師兄”枭首示衆。這下聶士成可算是和義和團結下了梁子。慈禧知道這件事後,趕緊讓榮祿給聶士成傳話:不要和義和團作對。結果聶士成回話:“團匪害民,士成守土有責,境内有匪,理宜肅清,事實之後,雖受大罰,靡所逃死!”
本來這些沖突都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問題還是來了:列強加大了對中國侵略速度,八國聯軍已近在眼前。面對強敵,朝廷覺得義和團“民心可用”,而義和團也願意接受招攬“扶清滅洋”,但是他們提出來一個條件:聶士成必須死。
雖然當時衆人力勸慈禧順應民意,招攬義和團,但是慈禧并沒有表态。她當然不糊塗:若真的打起仗來,要靠的還是聶士成和他的武衛前軍。是以,慈禧最後給出的态度是:戴罪立功。
1900年6月,八國聯軍以37艘軍艦的強大火力,攻占大沽炮台,繼而向天津進發。同年7月,八國聯軍中的日軍從天津南面占領了紀家莊,而英國和俄國的聯軍沖破了聶士成部隊的左翼。作為大清帝國在京畿地區的唯一也是最後一支精銳,聶士成的部隊被壓縮進了狹小的八裡台,被包圍了。
八國聯軍已經打到城下,聶士成知道以大清之國力,是萬不能與之一戰的,但是軍人,當以服從軍令為天職。
7月9日淩晨,聶士成率領僅剩的數千将士已經血戰八晝夜,與八國聯軍在天津附近的八裡台展開決戰。此時的八國聯軍,無論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兵力上,都遠超清軍,聶士成根本就沒有任何獲勝希望。
這八日裡,聶士成幾近絕望——義和團不但不配合聶軍抵禦外敵,反而趁兩軍大戰之際在背後放冷箭,借着戰亂燒殺搶掠,甚至為了威脅聶士成,擄走了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和妻兒。當聶士成派兵回頭追殺義和團,想要救下自己的家人時,義和團的人甚至高呼:“聶士成反了!”
何其艱難,又何其荒唐?
聶士成一生戎馬,絕非迂腐之人,然而此時,他茫然四顧,卻發現他的處境如此尴尬:義和團想殺他,朝廷要怪罪他,洋人也要弄死他。
他騎上自己心愛的戰馬,穿着皇上賞賜的黃馬褂,親自來到陣地最前線的小橋上督戰,任憑子彈橫飛,炮彈爆炸,但聶士成在小橋上一動不動。清軍士兵淚流滿面,因為在戰場上穿黃馬褂,隻意味着一件事:死志!
“上不諒于朝廷,下見逼于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
穿着黃馬褂的聶士成成了戰場上最顯眼的靶子。很快,聶士成的戰馬就倒下了,他又換上了一匹,再倒,再換,一共換了4匹戰馬。等換到第4匹的時候,聶士成的雙腿已經被炸斷了,他勉強騎在馬上,雙腿在空中搖晃。
一發炮彈炸開的彈片劃開了他的腹部,腸子流了出來。但他依舊騎在馬上指揮沖鋒,直到中了三顆子彈:一顆從他嘴裡打了進去,從後腦穿了出來;一顆射穿了他的前胸;還有一顆擊中了他的太陽穴。
聶士成倒下了,八裡台失守。
聶士成戰死後,義和團想要将他戮屍,以報當日之仇。可能是軍人間的惺惺相惜,一個德國将領一陣亂槍将義和團打得四散奔逃,這才避免了聶将軍的遺體不被羞辱。敵軍表示了對戰死的英雄的最大敬意,他們把聶士成的遺體用紅毯包裹起來送了回來,也給這支堅持抵抗的軍隊冠以“中國最強悍的軍隊”的稱号,而不是在山東那支簽了東南互保的袁大頭的武衛右軍。
這個不懂政治的軍人,他看不懂朝堂上陰險的爾虞我詐,卻分得清是非曲直。追憶往昔,昔人已矣。最後聶士成倒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也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聶士成,是清朝最後的落日餘晖。
而他死前也留下了最後的祖訓:要求聶氏子孫今後都不能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100多年後,聶士成的子孫聶先輝在被記者采訪中,确定了此事為真,這位老人說聶家後人幾乎不涉及商政兩屆,都是在普通的崗位成為業務能手和技術骨幹,也沒有一人出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