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看到央視播放的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中,1964年國産戰争片《英雄兒女》的編劇之一毛烽之女毛白鴿,在鏡頭前講述劇本的創作過程,這使我想起不少往事。
36年前的1985年,我在《沈陽日報》當編輯時,聽說《英雄兒女》的編劇之一毛烽從昆明軍區離養回到沈陽,立刻決定前去采訪。那天,我迎着飄飄雪絮,騎自行車來到原沈陽軍區第二幹休所,見到了毛老。時年62歲的他,已被歲月染白了鬓發,可是一提起《英雄兒女》時,這位15歲參加革命、曾親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戰争的老革命格外激動,一股英武之氣昂然而起。
那次我采訪後發表的專訪,是毛烽作為這部電影劇本的執筆者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上,後來幾年裡,各方記者陸續對他進行了采訪報道。
小說講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某師政委王文清,在新中國成立前曾經被捕,是以與女兒王芳離散。在北韓前線,他偶然發現女戰士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但他沒有急于認親,直到後來女兒的養父、他的老戰友王複标到北韓慰問時認出王文清,他才和女兒團聚。創作者在劇中不同人物身上以“情感”作為切入點,使父女情、兄妹情、戰友情灼灼閃光。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圖檔來自新華社
20世紀50年代以來,抗美援朝題材的小說很多,于1961年發表的《團圓》是其中的優秀作品。1952年3月,巴金率領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的17名創作人員前往北韓。在硝煙彌漫的北韓戰場上,巴金和創作組成員生活在志願軍部隊裡,被許多英雄事迹打動着。8個月後,一行人才回國。1953年7月停戰後,巴金又到北韓城鄉生活了5個月。之後經多年醞釀和沉澱,巴金終于創作完成了中篇小說《團圓》,發表在1961年8月号《上海文學》上。巴金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用“我”的所見所聞,講述了發生在北韓戰場上的動人故事。
小說發表後廣受關注,将其改編成電影的任務落在了著名導演武兆堤身上。要将這僅僅兩萬多字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實非易事。武兆堤想到了他在抗日軍政大學的同學毛烽。毛烽出生在河南省武陟縣,國小畢業後就參加了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當過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士、通訊員、偵察員,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實驗話劇團團員、戲劇組組長,也擔任過雲南昆明軍分區副政委、文化部部長等職務。
接到武兆堤電話後,毛烽連連拒絕,說自己沒有寫電影劇本的經驗。武兆堤百般勸說:“還要啥經驗?你在北韓戰場待過4年,有那麼多的經曆和故事,能融入劇本裡,就是最好的經驗!”他還擺出老同學的三個“特殊”——八路軍出身,身份特殊;這些年接觸過許多幹部、許多英雄,經曆特殊;“材料”也特殊,因為共産黨員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戰士,不會被任何艱難險阻攔住……最後,他對毛烽說,次日早晨就去北京給他送小說,“你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毛烽終于答應了。
電影中最令人熱血沸騰的鏡頭,就是王成站在硝煙彌漫的高地,緊握報話機怒目圓睜地高喊:“打遠了,敵人離我60公尺!快打,要大個的,再近一點……再近一點,40公尺,40公尺……再近一點,向我這兒打,别顧我!”這一組鏡頭,構成了中國戰争影片史上的經典。
電影中的王成
至于文工團員王芳的形象,毛烽也是不陌生的。他說,他的夫妻甯敏在北韓就是文工團員,他熟悉文工團的生活,比如行軍途中的呱嗒闆宣傳或現場演唱,都是北韓戰場宣傳工作的真實再現;政治部王主任的工作環境和性格特征,也都為他所熟悉。他說:“我接待過祖國慰問團,當過慰問團長郭沫若的臨時秘書,見證了志願軍與祖國親人之情,親曆了中朝軍民之間的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深情厚誼。”
毛烽告訴我,整個創作過程中,北韓前線的一幕幕真實叩擊着他的心靈,有時寫着寫着便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面。
電影中的王成、王芳兄妹
三
曆時28天,總計3萬字的電影劇本終于寫成。根據毛烽的講述,劇本一開始名叫《他鄉遇故知》,經長春電影制片廠讨論後報送文化部及電影局,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和電影局局長陳荒煤審看後表示滿意,認為是很重要的題材,不過片名可用原小說名《團圓》。後來影片攝制完成,武兆堤帶着樣片赴北京放映,多位将軍觀後紛紛表示肯定,有人對陪看樣片的毛烽和武兆堤說:“拍得好啊,英雄氣概,氣壯山河,就叫《英雄兒女》嘛!”毛、武二人擊掌叫好,旁邊幾位将軍也表示贊同,片名于是改成了《英雄兒女》。
電影主題曲的創作也有一段故事。影片中王芳長夜不眠、含淚寫下唱給英雄哥哥王成的歌,也是一個重要情節。毛烽說,他和武兆堤分頭寫歌詞,然後再一起碰,幾易其稿都不滿意,總感到歌詞太直白,也不夠有深度。久攻不下,武兆堤提議,去找吉林大學的公木教授,他很有水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歌詞就是他寫的。
毛烽還記得,當時武兆堤跟公木一說,公木欣然應允,一個夜晚就完成了四段歌詞。信從長春寄到北戴河,他和武兆堤一起展開看,不禁感慨:“真不愧是著名詞作家,寫得真誠、深邃而浪漫。”公木在信中附言:“是劇本啟發了我的靈感,是劇本的人物催生了歌詞的生動。”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由公木作詞、劉熾作曲,張映哲演唱的《英雄兒女》主題曲《英雄贊歌》一經唱響,激昂旋律很快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影片中的《英雄贊歌》感動了無數人
聽着這些故事,我心潮澎湃。回到報社,我很快寫出專訪《〈英雄兒女〉的畫外音》,于1985年12月在《沈陽日報》文藝版刊出。因為專訪篇幅有限,我又寫了5000字長文《烽煙滾滾唱英雄——老八路毛烽噙淚創作〈英雄兒女〉》,3個月後在《遼甯群衆文藝》月刊推出。
毛老看到稿件見報,高興地給我打來兩次電話,邀我再去做客。我記得那是一個雨天,細雨敲打窗棂,我的手又與老人熱情相握。毛老告訴我,他堅信共産黨員要為捍衛真理而鬥争,那是他的理念和意志。他還說,他的晚年生活很豐富,擔任很多機關的名譽校長、德育老師、客座教授、校外輔導員等,累計作了上千場報告,他要像影片中王成所說的那樣,“活着就要像條龍,不能像條蟲!”
武兆堤和毛烽分别于1992年、2014年辭世,但他們用滿腔熱血寫就的《英雄兒女》,必将長留天地之間。
毛烽老人正在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圖檔來自新華社
欄目主編:黃玮 文字編輯:栾吟之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齊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