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明末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記載:

“羊膻而魚腥,二者鮮食之則美,故字以魚羊為鮮。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得而兼,故字以魚羊為鮮。”

羊肉有膻味兒,魚有土腥味兒,這兩種食物需趁新鮮食用,是以“魚”加“羊”為“鮮”字。

東南沿海之地缺少羊而多魚,海濱的漁民不知道羊肉的味道;

西北之地羊很多,但很少有魚,是以那裡的人不知道魚的味道。

将兩種食材放在一起,兼而有之,兩地的人均嘗到了“鮮”滋味。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羊方藏魚”是最為古老的蘇菜,被譽為“傳統第一名菜”,距今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曆史,江蘇徐州一些餐館依然保留着這種傳統菜肴。

“羊方藏魚”也稱作套菜,二套菜,就是将洗淨的鮮魚放入大塊的羊肉裡,放入各種調味品或蒸或炖,直至羊肉酥爛、魚肉依舊保持鮮嫩,味道異常鮮美。

“羊方藏魚”典出于先秦時期的彭祖。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相傳,彭祖有五十四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叫夕丁。

夕丁喜歡捕魚,但是老爸擔心他溺水,是以不允許夕丁出門捕魚。

某一天夜裡,夕丁偷偷捕到一條魚,他擔心被老爸發現而懲罰他,就央求老媽,把魚洗淨之後藏在了正在烹煮的羊肉裡邊。

彭祖品嘗羊羹的時候,感覺問道異常鮮美,他得知詳情之後,開始依樣畫葫蘆。

經過谙熟“雉羹之道”的彭祖精心改良,“羊方藏魚”成為流行于彭城的一道傳統美食,一直流傳至今。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關于魚羊合烹的典故,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源自孔子。

相傳,孔子同弟子周遊列國。

某一天,師徒一行人困厄于道,某弟子讨來一些羊肉和幾條小魚,東西太少了,于是就放在一起煮。

師徒們喝湯的時候,感覺味道十分鮮美。

于是,孔夫子乘興發明了“鮮”字, 魚羊合烹的美食從此開始流行起來。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在安徽有個很有名的小吃叫“魚咬羊”,亦稱“鮮炖鮮”。

相傳,清代徽州有個農民帶着四隻羊乘船過練江,由于小船超載,有一隻羊不小心被擠落水中。

羊不會遊泳,很快沉入水底,水中的魚兒蜂擁而上,撕扯争食羊肉。

群魚吃得過飽,一個個撐得暈頭轉向。

魚,怎麼碰到羊,就成了鮮?

此刻一個漁民恰巧趕到,撒網捕獲了許多魚。

漁夫回到家感到有些奇怪,這些呆頭呆腦的魚比往常重許多,剖開魚腹發現了魚胃裡裝滿了羊肉。

漁夫索性把這些魚和羊肉洗淨一起炖煮。

魚羊煮熟後,漁夫吃起來感到魚肉不腥,羊肉不膻,味道極為鮮美。

消息傳出,當地廚師、美食家經過一番改良,“魚咬羊”的名小吃就流傳開來。

“魚咬羊”不僅味道鮮美,還是非常不錯的藥膳,選用的鳜魚富含蛋白質,羊肉有補血益氣、溫中暖腎等功效,二者相得益彰。

中醫上講,魚羊同烹,可補五髒、益脾胃,有助治療體弱虛勞、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腰膝酸軟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