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光明日報記者 闫彙芳

去過王府井大街的人都知道,中國照相館的店外櫥窗是王府井的一景,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駐足。不久前,中國照相館迎來了82歲生日。82年來,中國照相館用鏡頭記錄着人們最真實的時光、收藏着人們的歡笑與感動。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來到中國照相館,共同譜寫着一本時光相冊,譜寫着時光裡永恒不變的愛。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攝影師邢鵬飛和搭檔陳燕楠正在給嘟嘟一家拍攝全家福。光明日報記者 闫彙芳攝

從上海到北京

1937年,中國照相館在上海創立。1956年7月,為響應“繁榮首都服務行業”的号召,中國照相館19位職工從上海來到北京,落腳于王府井大街南口,開啟了服務首都的新曆程。遷京幾天後恰逢國慶節,中國照相館的生意非常火爆。每天淩晨四五點鐘便有人開始排隊,等着照相館八點開門時取号。即使下午三點就停止發号,照相館每天也要忙到晚上十點多才能收工。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已經退休的着色組技師李正琴正在講解黑白照片着色技藝。光明日報記者 闫彙芳攝

遷京僅一個月的中國照相館迎來的一位貴客,成就了中國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就是後來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的《周恩來總理标準像》。此後幾年,中國照相館先後為劉少奇、朱德等拍攝标準像,被人們稱為“那家專門為偉人拍照的國字頭照相館”。

1988年國慶節過後,中國照相館遷入王府井大街307号新大樓,店面有八層之多,分别為照相器材銷售、各種影室、彩色暗房、工藝工廠中的房間等。1999年,趁着“國際老人年”的時機,中國照相館成立外拍小分隊,為離休老幹部們免費照相;之後又安排數輛外照服務“直通車”,走街串巷,在不少城市和農村都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同年9月,改造後的王府井大街重新開街,中國照相館和其他老字号統一遷入路東集中開戶。如今,中國照相館從業人員145人,年收入近9000萬元,年利潤3000餘萬元,均達到曆史的巅峰。

一年一次的回頭客

“下巴颏撐着點、微笑、先生您轉點兒身……”中國照相館王府井店第二影室裡,攝影師邢鵬飛和搭檔陳燕楠正在給嘟嘟一家七口拍攝全家福。陳燕楠換背景的時候,邢鵬飛就上前幫顧客調整拍照姿勢。兩人配合十分默契,十幾分鐘時間,一套全家福便拍完了。嘟嘟一家一早從昌平趕來,等了一個多小時才拍上。他們等的時候不算長,節假日通常得排三個小時才能拍上,攝影師經常忙得沒空吃午飯。嘟嘟一家剛出門,林女士一家三口就進來了。同樣,也是先給孩子拍大頭照,再拍一套全家福。“從我家兒子的周歲照開始,每年生日都會來拍一張,今年已經第12年了。”林女士說。

在中國照相館王府井店三樓樓梯旁的櫥窗裡,一共懸挂着14張帶有中國照相館不同年代标款的照片,記錄了王起洪、吳文霞夫婦風雨同舟的愛情,也見證了中國照相館的發展史。兩人自1946年在上海的中國照相館拍了第一張訂婚照開始,就和中國照相館結下不解之緣。1955年,王起洪、吳文霞所在機關遷至北京,與第二年遷京的中國照相館在北京再續前緣。從1956年開始,兩人幾乎每年都會去拍一次:1997年的金婚照、2007年的鑽石婚照、2017年的結婚70周年紀念照及子孫滿堂的全家福……都是在中國照相館拍攝的。

記錄的意義永不變

在北京南四環的一幢民居裡,蓋一方、李正琴夫婦正在自家院子裡照看花草。兩人是北京市服務學校攝影專業的同班同學,1964年畢業後又一同分到中國照相館着色組工作。

在李正琴看來,“基本功+實踐”是做好照片上色的基本要求。“就像我們院子裡種的葫蘆,剛長出來時是什麼顔色,慢慢變黃後,受光面是什麼顔色,在地面上的反光面又是什麼顔色,這些都需要生活的積累。”李正琴邊說邊從電視櫃裡拿出她之前的上色作品,并随手掏出一張兒童大頭照,“拿這張說啊,這是高光部分,這是過渡的中間調,這裡有個轉折面,這裡還有一個反射面。别看隻是一個小臉蛋,把這些層次都表現出來,才能得到一張比較有藝術感的照片。”

着色組活兒最多的時候是20世紀70年代末,為保證按時交件,20多名上色技師按照工序分工,進行流水線工作,打底、上背景顔色、擦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照片上色的工作,李正琴一幹就是30多年,既見證了手工着色最輝煌的時刻,也經曆了黯淡的過程。1984年,中國照相館正式增添了彩色照相,使着色組業務遭受巨大沖擊。1997年李正琴退休時,着色組僅剩一人。再後來,如顧客提供需要上色的照片,照相館便利用電腦軟體進行上色。

2002年,中國照相館轉為民營企業,改制後的中國照相館開啟了從膠片到數字技術的過渡,先後添置意大利寶麗雷射擴放機、大型寶麗雷射數位裝置。2004年9月,經技術教育訓練後,中國照相館全面應用數位拍照。自此,立下汗馬功勞的“滬籍”木質老座機光榮退休,随之代替的是尼康、富士、瑪米亞、佳能等數位相機。

但是,技術在變,記錄的意義卻永遠都不會變。“在真實的基礎上拍好看,是我們要做的,30歲就該有30歲的樣子,40歲就該有40歲的樣子。照片是越來越沉的,五年之後、十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當初拍的照片,感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記錄的意義。”蓋一方感歎道。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08日11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