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胡安国科举中进士第三名,授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步入仕途。徽宗、钦宗两朝,胡安国也屡有升迁,但都被他辞了。这不是个热衷官场的人。《宋史•胡安国传》载: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
两宋之交,金兵南侵,中原沦陷,黎民涂炭,社会动荡不堪。其时,胡安国携家寓居湖北荆门,荆门一带也是兵荒马乱,胡安国准备迁居。湘潭射埠以孝友信义著称的弟子黎明得知此事,赶紧热情邀请恩师来湘潭碧泉定居并亲往恭迎。清光绪年间王闿运编纂的《湘潭县志》载:“黎明,字才翁,以孝友信义著称,师事胡安国。建炎之乱,安国避地荆门。明除废室,具器币,往迎安国,衡麓湖湘之学皆起于此。”湖湘文化发源于湘潭,黎明先生立了大功!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胡安国开始了在湘潭碧泉的定居。
碧泉,位于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距湘潭市区40公里,因碧泉潭而得名。驱车来到这里的时候,只见潭水清澈见底,潭底冒出的细小气泡不停地往水面上钻,绿色的水草在潭中轻轻摆动,充满着生机。碧泉,翠绿澄净,藻荇交映,果然名不虚传。泉水天然弱碱性,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正有村民在潭中取水饮用。泉水溢出,水流成溪。五一时,溪水还是有点凉的,但溪中已有小朋友在游泳嬉戏了,儿子看到这场景,赶紧脱了鞋袜,挽起裤脚,在溪水中玩耍一番。
800多年前,胡安国就是在这潭边,和他的儿子胡宏一起,开舍结庐,创办碧泉书堂。后来,胡宏师承父学,修建和扩大了学堂,讲学授徒,将书堂更名为“碧泉书院”。在隐山的连绵群峰之中,当年这里肯定是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一代大儒,正好退隐江湖,专心治学。胡安国在这里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这部集儒、释、道之大成的著作,提出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身养性”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义,名动一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偏远了点,但有鸿儒隐居其中,也就引得士子们纷纷造访了。胡安国、胡宏父子在这里辛勤耕耘了31载,学生众多。胡安国传学胡宏及弟子,胡宏传学张栻、彪居正等,桃李满门。张栻、彪居正等人学成之后,又传胡氏之学于岳麓书院,发源于碧泉书院的湖湘学派在岳麓书院发扬光大,影响日盛,成为十分重要的文化流派。
湖南人才辈出,得益于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的滋养。正是这样的文化熏陶,明清特别是近现代,王夫之、魏源、王闿运、曾国藩、左宗棠、杨度、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等,群星闪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当年入赘到湘潭周家,就是在碧泉书院的这块土地上生活了13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左宗棠,在这里研究地理学、农学、水利、田赋、盐政等,为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毛主席的秘书、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经邦济世之才。
随着湖湘学子们北迁至长沙岳麓书院,日渐兴盛,成为湖湘学派的大本营,碧泉书院就渐趋冷落了。历代虽屡有修复,但最终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最后拆除,成了民宅基地。
在碧泉潭不远处,碧泉溪边,有一块碧泉书院遗址的标示牌。湖湘文化的发源地,落寞至此,有些让人遗憾。可喜的是,在国学复兴的当下,2018年7月,湘潭大学在原哲学系和历史系的基础上,重建了碧泉书院,要接续这千年文脉。
落日余晖之中,看着这奔涌了上千年的泉水,感慨万千,又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