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在古代是比坐牢还严重的刑法,其历史十分悠久,在尧舜禹时期便有罪不至死的人被流放在偏远的先例,到了秦汉时期“流放”逐渐形成完整的刑法体系。在汉朝以洛阳为中心,政府在不同的地方设置了流放地点,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有设置流放地。
不过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具体的流放地点是有所变化的。虽然边境生存环境都比较差,但是政府还是要考虑边境是否稳定,如果常常发生战争,是不会作为流放地的。比如在西汉时期,东部的流放地多在东北方,如朔方郡;而东汉时期的东部流放地主要在东南部。
“流放”这种刑法持续了两千多年,深受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喜爱,既能让罪犯受到惩罚,又能体现统治者仁慈大度。不过有人会说,这种看起来费时费力的刑法,为什么会使用千年呢?除了宣扬统治阶级的仁慈,不喜杀戮,爱民如子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现实意义。
第一,“流放”涉及其他势力的利益。一般被流放的都是一些官员,有时候他们的政敌会买通押送犯人的士兵,让犯人死在流放途中。
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死个人都是常态,加上天高皇帝远,一般没有人会去调查罪人是不是自然死亡的,如果被判坐牢,他们可就不方便下毒手了。在电视剧中,就经常有反叛在罪犯流放途中,设计折磨罪犯。
第二,“流放”可以减少开支,虽然看起来奔赴千里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但是与将犯人关在牢狱之中,花费是比较小的。
一般押送一般罪犯是不需要什么高级士兵的,普通士兵就能够做,而且不需要为犯人提供食物和休息的地方,犯人病死累死在路上都无所谓。如果将犯人关在牢中,不仅要为他们提供食物 ,还要注意他们的身体,此外在古代,罪犯一多,就需要更大的地方关押犯人,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且,罪犯在流放途中会受很多罪。他们全程都需要戴刑具,如脚链,手铐。而且流放地非常的远,犯人一般是徒步走到终点,官兵可不会管你是不累了饿了,做不动耽误了时间,直接对犯人施刑。更有甚者,有的官差命令他们为自己服务。而且背井离乡,死后不能落叶归根,在对传统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折磨。
第三,“流放”可以促进流放地经济发展。一般流放地都是一些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边境,人口稀少,这些罪犯为流放地带去劳动力。中国至古都是农业大国,粮食产量对一个民生有重要影响,如果粮食产量下降,会造成民生危机,引起社会动荡。
官兵可以派遣他们去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被流放的人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命令,是世世代代都不能够离开的,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这促进当地人口增加。
第四,可以增强边境防卫。流放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惩罚手段,还为当地做出贡献。因为流放地多为苦寒之地,北方少水天寒风沙大,南方多雨,湿气重,瘴气重,没有士兵愿意去这些地方。
而且边境是比较混乱的,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在军力不足的时候,会让罪犯帮忙休息城墙,做做后勤工作,这也促进了边防安全发展。不过对罪犯来说,被流放在边远地区后主要还是受苦,遇上性情暴躁的士兵,会被当作奴隶使唤,任劳任怨不可以有反抗。
“流放”的效率虽然比不上其他的刑法,但是有很多隐藏的价值,不仅表现了皇帝仁爱,还促进了流放地政治经济发展,不仅照顾了弱势者的权利,还不得罪权贵,进一步增强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不过随着封建等级制度被翻,“流放”这种刑罚早已被废除了,所有的犯人将统一关押在牢中。而且,现在很多流放地成立旅游景点,比如说清朝的流放地——“古宁塔”。由于当地一到冬天便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是著名的雪乡,每年都有很多人前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