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在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上,上海画家董斌的中国画《崮下今是良田》被评为入展作品。美术界都知道进入全国美展有多难,但这并不是董斌第一次进入全国美展,由此也可看出其创作实力之强。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董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常署老厚,生于1978年,山东泰安人,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参加第12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第13届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被天津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青海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崮下今是良田》180cm×180cm

文|董斌

我喜欢在暗夜里画画,入夜起笔,觉得那样静心,画起画来很纯顺,其实我更喜欢暗夜里不画画,喝茶抽烟,躺椅里呆着。

白天的城市拥挤还嘈杂匆忙,会常常叫人烦厌,可咱是个俗人,境界不够,不喜欢还逃不脱。只等天光散了,夜深人歇,才觉得可以静静地考虑一下有关画画的事儿。也常念叨着闭门即是深山,可往往门咣当就又开了,因此取个斋号“秸庐"。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一是取其二字的谐音,望久之能学成五柳先生的诗境,心远地自偏;二是“秸庐”也确名副其实,因为我的创作题材十有七八是大地秸秆系列,而且一度为了观察写生,还从岛上拉了一车玉秆回来,就堆在画室的中央。只不过这斋号一没制匾二不题画,单搁在心里念念。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我的画不多,大尺幅创作更是有数,主要是舒服不如倒着。平时为了给闲着找个合适的埋由,我就当作是在思考,这样会大大淡化虚度光阴的负罪感,常年把懒翻译成惜墨如金和宁缺毋滥,把"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类警语留给我之外的懒人。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每当计划要参选一个重要展览而创作大尺作品时,这种懒漫的负作用就会彰显。常规操作就是:思考…“思考”…"思考”……开始起笔…“思考”…直到突然发现截稿日临近,然后开始星夜兼程,画界劳模加身。至今清楚记得《厚土》是在飞虹路的裱画店完成的最后两遍分染而仓促完工,店里的电锯声今犹在耳。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我的画显怪,与传统式样貌似别类,事实上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外相而已。我也是品拜着传世花鸟山水和人物过来的,只是不同的审美观照共性之下有着不同的延伸。我更愿意经营出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面貌样式,构划貌似现实的非现实角度,臆造过广视域的画面,弥合补平到最后达到一种假想的真实。如实观照之后是如照观心,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寻试了一个恰己的方法来表述自我通感。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我喜欢提笔画的东西不多,可能是我表达欲望不强吧!总觉得只有撞击心灵的东西或形式才能入笔有情,也才可能出点有样子的作品。而一旦我被某种物场击中便会久久不易消退,秸秆题材便是如此,已经在此研探了十余年了。也有听闻观者评说我的作品总是一个题材和手法,缺乏变化,不思进取,我能理解观者的感受。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可是我觉得我还没画好它,或者说从未画好过它,更关键的是它至今仍然在打动着我。人总是会有自己的执念,归其原因应该是文化属性问题。这种属性应该是个体与尘世经历的一切信息总和的大脑沉淀,而原生土地的区域文化和时代生活便是第一批信息基础,它大概率上会引导个体未来的三观形态,也许这也就是当年那个日暮我会对玉米秆一眼千年的原因吧,偶然之下的必然。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落日彤彤,大地苍苍,寒风拂剩雪,晚霞拢低山,满眼金黄的玉秆和着家乡的熟悉味道,瞬间唤起了我身体里文化属性的表达诉求。今后随着时间延进,也许秸秆的形式变了,再后来也许秸秆画面消失而换成了别的载体,谁知道呢!反正从根本上说,画者无论画什么都只不过是在画自己,此刻的自己抑或过去的自己而已。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既是如此,还是先悦己再图悦人吧,至于能否悦人就任由观点了。我没有强大的能力可以逆心而为或浮心而作,更愿意在动心的角落里深耕,只有当我愿意忍受更多的失望和迷茫,才有机会赢得吉光片羽的欣喜。

我喜欢入夜起笔,彼时天上可以有明月,也可以没有,反正有也不是当年的。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
【艺术世界】入夜起笔|董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