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得到帝位的明君,凭借他的孝道和才能,被历代文人志士所赞扬。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尧舜禅让的故事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发出过质疑。
比如荀子认为,尧舜禅让,很有可能是孟子瞎编出来的谎话,为的是宣扬他自己人性本善的学说。
韩非子更是直接开骂,“舜逼尧,禹逼舜”,觉得当皇帝的肯定要有点手段,禅让吗?不存在的。大概率是以下犯上,谋权夺位。
但有一本史书,足以让我们心里咯噔一下。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竹书纪年》,那这本书里是怎么评价尧舜禅让这件事的呢?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就是说,舜之所以得到了皇位,不是因为什么德才出众,受人举荐,而是因为他把当时的尧帝囚禁在了平阳,并用暴力的手段,取代了他的帝位。
并且,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舜还控制住了尧的亲生儿子丹朱,让这对父子俩不能相见。
退一步讲,就算《竹书纪年》里的记载也不尽真实,但舜也绝对不是用“大好人”或“大孝子”三个字就能概括得了的。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舜的成长历程,重新解读他的人物B面——这位自古有名的大贤君,以孝道仁德著称,但掩盖不住他也是个有谋略、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1.大智若愚,逆袭之路
事情要从舜的小时候开始讲起。
舜的童年有一段灰姑娘一样的经历。他的母亲早早地去世了,父亲叫作瞽叟,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
他不光瞎,脑袋也有点老糊涂,给舜找了个恶毒又小气的后妈,还跟后妈生了一个儿子,叫作象。
咱们也不知道舜的亲爹到底是怎么想的,成天就想怎么弄死儿子舜。
有一次,瞽叟想了个主意,让舜去修粮仓的屋顶。舜刚一爬上去,瞽叟就在房子下面点了一把火。
舜想这怎么办呢,正好回头看到自己的斗笠,于是两手拿着斗笠,张开双臂,纵身一跳,身体就像坐了滑翔机,颤颤悠悠地落到地上,啥事儿也没有。
舜
又有一次,瞽叟让他去凿井。这次舜长了个心眼,他一边挖井,一边赶紧在井的侧边,又挖了一个一人宽的小洞。
果然,父亲又来作妖了,他带着舜的弟弟象,一个劲地往井里扔石头、填沙。
幸好舜早有准备,一翻身,躲在他刚挖好的小洞里,等这两个人闹够了,拍拍屁股,回去继续孝敬父母,爱护幼弟。
即便已经发生了这样丧心病狂的事情,舜仍然没有丝毫怨恨,没有说断绝父子关系,也没有说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是以德服人,更加恭敬地侍奉父母,把儒家的孝和仁,发挥到了极致。
父亲迫害舜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更大的可能,还是后来的百姓,因为敬重这位传说中禅让上位的舜帝,编出的民间故事。
不管是民间故事也好,真实的历史也罢,总之,据《史记》里记载,这些个家长里短的“丑事”,街坊邻居知道,乡亲父老知道,连尧的文武百官都知道。
恰好这个时候,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成器,也想重新找个接班人。就这样,和尧八竿子打不着的舜,就这样插足了尧的生活。尧头脑一热,女儿和王位,都给了舜。
尧退居二线,在背后默默地看着他的好女婿统治了二十八年,做舜背后的男人。
二十八年后,尧去世,舜把位子又让给了尧的大儿子丹朱,自己默默地回家种地。
可是这时,全天下已经归顺了舜,没有人把丹朱看在眼里,舜在众人的拥护下,继续称王。
但也是《竹书纪年》所说的,舜囚禁了尧二十八年,堂而皇之地取代了他的帝位,并且控制住了尧的儿子丹朱,使父子二人再也没有机会相遇,永无翻身之日。
2 舜的政治手段:人不狠,站不稳
舜在他的政治生涯早期,主要做了这么三件事。我们可以总结成九个大字:立亲信,排异己,杀能人。
我们先从立亲信开始讲起。《史记》里面记载,舜在获得了尧的信任之后,曾经推举了“八恺”“八元”,来辅佐自己的事业。
这“八恺”“八元”是何方神圣?舜又是怎么从全国那么多能人里面,选出这么十六个人的呢?
如果我们细细推敲这十六个人的身世,就会发现,舜做的这个决定,可真是手段高明。
“八恺”,实际上就是高阳氏的八个后代,而“八元”,是高辛氏的八个后代。
按舜自己的话来讲,这十六个人所统领的族群,家风厚道,乐于助人,哪怕在民间,呼声也很高。尧在位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几个做官,那是尧的失职。
但是他舜,慧眼识人,不拘一格,愿意让这十六个人来到朝中,贡献他们的光和热。
虽然舜是个没有万贯家财,也没有身世背景的穷小子,但是往上数六代,舜的祖上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那就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颛顼。
《史记》记载,这高阳氏正是颛顼的国号。
表面上,舜是举荐了贤能,但实际上,推举这颛顼后人的“八恺”,一方面强调了自己也继承着上古帝王的血脉,即便当上新的统治者,也是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把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笼络到自己麾下。
“八元”的身世,更是细思极恐。史料记载,高辛氏是帝喾的国号。而这帝喾,不是别人,正是尧的亲生父亲!而且,“八恺”“八元”虽是一起举荐,但职责却全然不同。
舜让自己的远房亲戚们,掌管着国家的土地,给他们权力,让他们制定着方方面面的制度和政策;
把尧的同胞兄弟姐妹,发派到全国各处,美其名曰“使布教于四方”,让他们传诵自己的美德去。
舜的政治手段如此高明,既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又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把尧的亲信全部派到外地,渐渐让尧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舜铺平道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排异己。
舜不止推举了十六个人来帮他处理国事,还将四个人驱逐到了边疆,来抵御外来侵略。这几个人分别是浑沌、穷奇、梼杌和饕餮。
这四个名字,上古凶兽,浑沌不分是非,穷奇不辨善恶,梼杌顽固不化,饕餮贪婪残忍。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四个人是大坏蛋的设定,那舜制服了他们,确实是个好大王。但是关键在于,这四个人,可不是毫无身份背景的。
分不清是非好坏的混沌和穷奇,分别是黄帝和黄帝儿子少昊的后代。梼杌是颛顼的后人,饕餮则是炎帝后代的远亲。
游戏设定“上古四凶”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当舜代替尧成为了新的首领。老一辈有威望的臣子,站出来痛斥他的行为,舜就说人家老眼昏花,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年轻一点有胆识的臣子,站出来想要夺回政权,舜就骂人家背信弃义,发展邪恶势力。
而当舜大力扶持的同族人中,若也有那不识好歹的敢站起来,那当然就是顽固不化,朽木不可雕了。
对付这些不听话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不是赶尽杀绝,只有暴君才这么干。
最好的方法,是借着流放的名义,让他们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让他们自生自灭,还能顺便彰显自己的正义和大度。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场驱逐,实际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舜还有另外一件事,做得也挺缺德。这件大事,直接就让本来不那么可信的禅让,更加漏洞百出,疑点重重。
3 无言的证词——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讲到禅让,除了尧和舜,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禹。
而提到禹,就不得不提禹的父亲——鲧,也不得不提到舜在上位之后,做过的一件大事:杀能人。
早在尧和舜的相遇之前,尧就在纠结:退休后到底把位子让给谁呢?按道理,应该是让儿子丹朱继承。但尧觉得丹朱的性格有点顽劣,不太适合统治天下。
尧就去问他的大臣讙兜。讙兜说,那就让共工来吧,共工这个人擅长拉拢人心,功绩也人人都知道,他来统治百姓,别人肯定没什么意见。
尧想了想,觉得共工这个人话太多,言多必失,还是算了吧。
治水
他又去问山神,说有没有什么能人推荐,最好能把现在泛滥的洪水也一起给治了。东西南北四方山神,都说鲧可以。
尧又觉得鲧的社会背景不太好,据说身上背着几条人命,还背叛过自己的家族。后来在四方山神的劝说下,才勉强答应让鲧来试着治治洪水。结果,治了九年,屁用没有。
讙兜、共工、鲧,尧在位时,这三个人好歹也是朝中有能力,有威望的人。
但舜上位之后,立刻就向尧进言,说讙兜和共工狼狈为奸,荒淫残暴,把他们两个人分别流放,一个去了领土的最北边,一个去了最南边。
鲧就更委屈了,虽然身份背景不太好,但在干活的时候也算任劳任怨、遵纪守法。
论过失,他也不过只是个治水无功,却被残忍地杀死在了羽山脚下,他的族人也被迁往东方荒野,成为东夷人。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是舜后来将王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但问题在于,对于禹来说,舜既是他的顶头上司,同样,也是他间接的杀父仇人。
如果说尧将王位禅让给舜,尚且还有可信的地方。
但要是说,舜能毫无顾虑地把王位禅让给这个与他有着深仇大恨的禹?禹又能心平气和、感恩戴德地接受舜的禅让?原始社会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20世纪末的时候,国家主持开展了一次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学家们发掘研究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和墓葬。
其中就有一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普遍认可,认为是尧的都城。而这深埋在泥土里的残垣断壁,恰恰揭露了一场上古时期残酷的斗争。
陶寺遗址
新的城墙打破旧的城墙,新的宗庙掩盖旧的宗庙。考古学家们还在一条灰沟里,发现了5层人头骨,且头骨上大多有钝器留下的伤痕;
被肢解了的人骨多达40-50人,大多是青壮年男性。
一同出土的,甚至还有一具完整的女人骨架,脖子被折断,阴道里被插进了一只牛角……
虽然考古的发现,也不能明确说明,就是舜发动战争夺取了王位。
但这些触目惊心的证据,至少证明着,曾有一股新的势力,在尧所统领的这片土地上,用暴力残忍的手段,切断了陶寺中期以前的文化。
这也证明了,那个遥远的上古时代,也许存在过礼让和友爱,但也存在着杀戮和暴行,那绝对不是像儒家宣扬的那样,是个童话般的国度。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