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有关某个朝代的影视作品中,皇帝一定都是这个朝代的非常重要的主角,比如《雍正王朝》的主角一定会是雍正帝,《贞观长歌》的主角一定会是唐太宗。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经常在有关宋朝的影视作品中担当主角,而皇帝本身却成为了背景板,这个人就是包拯。
在小说,评书等作品中,总是会围绕包拯这个人物讲述很多故事。每每提到包拯,我们能想到的更多的还是案件。事实上,历史上的包拯可并不是一个神探,而是一个经常得罪人的官员。
包拯得罪过亲属。包拯这个人的性格十分冷峻耿直,平时就像一个班主任一样,很少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人,因为这个性格,他的许多亲属和朋友都疏远了他。一般人与当官的亲戚朋友交往,大多都是为了拜托当官的亲戚朋友帮他解决麻烦。包拯的亲戚朋友估计也不例外。正因为知道偏袒亲朋好友不对,包拯才会对亲戚朋友也不亲近。不过这样,包拯算是几乎把亲朋好友得罪光了。
包拯得罪过同僚。在朝廷里,包拯的处世态度总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他非常讨厌贪污腐败的官员和欺压百姓的贵族,遇到这样的人,包拯的态度就一个:弹劾。因为这个脾气,包拯得罪不少官吏,其中有一个就是和富弼富相公同科,资历深厚的张方平。这个张方平在做三司使的时候,被牵涉进了一场强买百姓的房产的案子里。听说张方平抢夺百姓房产,一向厌恶官员欺负百姓的包拯立刻站了出来把张方平弹劾了,被弹劾之后,张方平很快就被罢免了。为了房产的事情,张方平竟然被包拯弹劾得丢了三司使的岗位,可想而知这位老资历官员得有多生气。
包拯还得罪过贵妃。宋仁宗有一个宠妃叫张贵妃,她的伯父张尧佐因为擅长处理冤案已经担任三司副使多年。中年男人对升职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张尧佐也不例外。想到侄女张贵妃是宠妃,张尧佐就托人找张贵妃去说服皇帝,给自己一个节度使当当。张贵妃为伯父求情的事情很快被包拯等大臣们知道了,他们一下朝就对着宋仁宗一顿劝谏,直到宋仁宗放弃了给张尧佐升职的想法才罢休。
按道理来说,包拯得罪了这么多人,一定会被人整得特别惨的。可是,历史总是这样不按套路出牌。从担任大理评事开始,到因病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离世,这26年里包拯一共升迁了25次,每一次升迁的过程都是比较风平浪静的,并没有遇到暗中迫害他的人。为什么包拯得罪了这么多人还能够平安地多次升迁呢?这还要从以下三点开始谈起。
首先,仁宗皇帝并没有过分追究过包拯的那些得罪人的行为。有一天,包拯曾经公开劝仁宗早立太子。要知道皇帝年纪大了,肯定是最讨厌别人劝他立太子了。宋仁宗更是如此,因为准太子赵宗实并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仁宗一直在拖着立太子的事,并不希望江山旁落。可想而知,包拯的劝立太子的行为很容易给自己惹来祸患。谁知道宋仁宗只是继续拖着,并没有追究包拯的举动。看着包拯做了这么大一件事竟然没被追究,官员们自然对害包拯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热情了。
其次,同僚之间的交往是包拯的仕途和平坦荡的关键。虽然包拯不怎么爱说爱笑,但是他也有和自己一样喜欢给皇帝提建议的同僚,比如和包拯一起弹劾张尧佐的唐介等人。在北宋朝廷上,比较正直的官员们往往会为了同一个弹劾对象而互相保护,包拯也不例外,最起码在得罪张贵妃的时候,会有一群同样讨厌张贵妃为伯父求官的官员替包拯说话,当时这样的官员并不在少数。
除了一起弹劾人的同僚之外,包拯还有自己的亲家和多年世交:文彦博。文彦博的文集《潞公集》里就记载着赞美包拯的诗歌。据说,因为文彦博的儿子娶了包拯的女儿,有一次因为包拯没有建议皇帝贬文彦博,包拯本人还被认为是文彦博的同党。不过由于记载这种说法的史料并不多,所以可信度并不高。
最后,包拯本人为人处世的方式非常有利于自保。包拯没有朋友,可是也没有绝对的政敌。他讨厌那些贪腐谋私之人,但是做事很注意分寸。有一个小吏因为偷偷贪污财宝被包拯抓到了,有查案官吏趁机想收押小吏的妻儿,是包拯禁止查案官吏连累无辜妇孺。因为这样的举动,那些做过错事的官吏虽然讨厌包拯,但是不得不称赞包拯做事的公正性。
另外,包拯曾经劝说皇帝选拔优秀的地方官,推行父辈的官职可以让儿子补荫的方法。这样的建议无形之中也让不少人得到了官职这个最实惠的东西。得到了官职的人自然会记得包拯的好处,在包拯升迁时帮助包拯。更重要的是,包拯虽然刚直,但是也知道躲避祸患。被欧阳修弹劾之后,包拯直接躲到了家里,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只要抓不到他就能防止挨罚。从这些故事件里我们可以发现,包拯也不是真的只会傻傻地得罪人,作为官员,他还是知道保护自己的。
以刚直著称的包拯,他的一生得罪过不少人,这些人里有同僚,有亲友,还有皇帝和贵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包拯不但没有走向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生,反而还平稳地在26年的官场生涯中升迁了25次。成年之前,我们可以多看看小说里的包拯,因为那样的包拯能让我们时刻相信恶有恶报。成年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史书里的包拯,因为从史书的包拯里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更智慧地与不好的事情做斗争,保护自己与心中不灭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