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琵琶的定调法在日本还一直保留着,但是中国却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要研究这个琵琶谱的音高和旋律,基本上要靠日本乐律专家的研究了。
——葛晓音
我们知道,中国音乐传统的调律法是用律管来调音律的,就是说音高是固定的。但是琵琶没有一个固定的音高,它的音高是相对的,那怎么样来定调呢?日本保留下来的琵琶调旋法对我们研究唐代的琵琶调有很大的用处。上世纪初,我们从敦煌藏经洞里面发现了一大批敦煌古卷,其中就有一批敦煌琵琶谱。因此这也已经成了当代国际音乐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敦煌古卷中的这些谱子的符号跟日本留下来的古乐谱非常像,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唐代所用的琵琶叫拨子琵琶,它有四根弦,四个柱,和我们现在用的琵琶不一样。所以现在可以看到,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还有新疆的那个石窟里面都有很多壁画,石刻的图里面那个琵琶全都是四弦的,称为四弦琵琶。其实唐代也有五根弦,五个柱子的琵琶,但是唐人不管它叫琵琶了,而是叫五弦。因此一般唐代说琵琶一定是指四弦琵琶。那么四弦琵琶到底怎么定调呢?它的定调法在日本还一直保留着,但是我们中国却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要研究这个琵琶谱的音高和旋律,基本上要靠日本乐律专家的研究了。当时日本有一位音乐家叫尾张滨主,他也是在这个时期到唐朝学习的,纠正了日本所传的很多唐乐舞的错误。据说他在113岁的时候还能够像少年一样翩翩起舞。
我之前讲到的那个写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圆仁法师回到日本以后,就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大师的高僧,也就是慈觉大师。传说他把尺八这种乐器带到了日本,可惜的是尺八这种管乐器在唐代以后竟在中国失传了。虽然明仁天皇以后再也没有派遣唐使的记录了,但是后世还是有一批新的唐乐出现,比如在公元921年的时候,日本宫廷演奏了一种以前从没听过的唐乐,而这些曲名在中国文献上是可以见到的,应该是在承和(明仁天皇在位期间年号)以后传过去的,可能主要是靠民间渠道进行传播的。实际上,承和年间,是日本官方最后一次大规模地派遣唐使了。后来唐朝发生了动乱,唐武宗时期,推行“灭佛”政策,当时的很多僧侣都遭了殃,所以当时的圆仁法师都几乎回不了日本,他写的那本书里有相关记载。
那么从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一些乐曲东传的情况来看,唐乐传到日本主要是在公元8世纪初到9世纪的一百五十多年间。据我统计,现在我国文献中记载唐乐的数量,加起来大约是570首,不过这个数字不是很精确,因为里边有很多是名字相同,但形式不同的曲名。可是根据日本资料的记载,就是日本乐人在唐代学习的时候,他们知道的就已经有700种曲子了,传到日本的有180种。不过各种资料记载的数据出入还是很大的,像《大日本史·礼乐志》里边记载的唐乐有161种,其中有87种是中国文献里没有记载的。所以这87种里边有的可能是日本的仿唐乐,也有可能是曲名写错了,也有一些确实是中国文献里边所没有的。而剩下的这74种名字相同的曲子里边,也有很多是同名不同曲的。另外,日本还保留了一部分高丽乐,而这部分高丽乐里有的也是我们的唐乐。
日本唐乐到现在还在上演,刚才我讲的这70多种乐曲,其中有30多种还配有舞蹈,都是什么人在表演呢?最主要的当然是日本宫内厅的雅乐部,另外还有全国的寺庙,宗教法人属下的组织,同好会也有很多演奏雅乐的团队。所以雅乐的传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从平安朝,就相当于我们的晚唐时期,经过日本化的改革以后,由音乐家秘密传承,所以一直保存到现在。包括那些乐舞的基本动作、服饰、乐器、假面具,还有大量的古乐谱,乐器,以及各地寺院里边还有很多表演雅乐的资财账,就是哪一年表演了什么乐舞,哪个角色穿了什么衣服、鞋袜等,都记录得很清楚。这些资料都被保存下来了,可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就被大家称为“化石文化”。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唐乐是非常珍贵的。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日本唐乐能够像化石那样被保存下来,这和日本雅乐的传承方式是有关系的。下面我具体地说一下什么是雅乐。雅乐这个概念其实本来是我们中国的,中国的雅乐主要指的是朝堂祭祀的音乐,也包括一部分在重大的场会仪式上所用的音乐。而日本的雅乐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的,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自己的神乐、大歌、倭舞、东游、久米歌等等,这些是和日本祭神、朝典有关系的古乐。第二部分是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传到日本的朝鲜、中国、印度、西域的音乐,还有日本仿作的同类乐舞,这些主要是在朝廷的典礼或是宴会上演奏的。第三部分是平安朝以后流传在日本上层贵族之间的一些俗谣,像催马乐、朗咏之类的。
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第二部分,因为第二部分的内容大部分都源于唐代的乐舞。这些乐舞虽然已经过了千年,又经过了平安朝的音乐改制,逐渐日本化了,可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这就得力于他们保存乐舞的制度及这种制度所造成的传承方式。日本主要是靠两个机构来保存雅乐,一个叫做雅乐寮,这个雅乐寮是大宝时代(文武天皇时期的年号,公元701年至704年)设置的,它的职责就是在朝廷宴会、天皇出游、祭祀、节会和佛会时表演节目。不过它在12世纪以后就逐渐衰落了。另外,当时日本朝廷还有模仿唐朝设置的内教坊,我们知道唐朝有外教坊和内教坊。内教坊是在宫廷内的教坊,外教坊是在宫廷以外的教坊。日本主要设置的是内教坊,舞蹈者都是女性。内教坊到公元12世纪以后,情况也不太清楚了。雅乐寮衰落以后,被取而代之的是卫府乐人。卫府就是在天皇左右的近卫府,他们原来主要是管仪仗、隶从,还有竞赛、相扑、赛马等这些东西。那么往往比赛以后,就会有一些余兴表演的舞蹈。另外每月的1号、11号、16号、21号,是天皇在紫宸殿听政的日子,卫府也要表演奏乐。到了11世纪以后,这些舞蹈家主要是由卫府的乐人来掌管了,乐人也是由卫府来供给的。
另外日本宫廷还有一个保存雅乐的乐所,这个乐所是村上天皇在公元948年成立的。雅乐寮衰落以后,一些乐人就被招到乐所里边去,分为殿上和地下两种,在紫宸殿上的乐人称为“殿上人”,都是贵族,而地下乐人后来就成为了传承隋唐乐舞最主要的一支力量。但是到了12世纪时,平时这些娱乐性的舞乐基本上都是以地下乐人为主。这些乐人世代相传,不少家族就成了专业的乐家。古代的日本宫廷非常重视舞乐,所以这也是日本雅乐能够比较完整地传到今天的原因。
导师
葛
晓
音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长期从事汉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擅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等。
此文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请务必联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牛亚杰
审核:高巧燕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灵魂拥有温度
秉承传统 契合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