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计失效,被海瑞剥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65篇文章)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陈洪彻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后,嘉靖帝醒悟过来。面对世子的话语,顺坡下驴,一把火烧掉了众臣辩状和裕王的请罪本章,并说了一句话: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他想青史留名,乱的却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当!”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第165期:大明王朝:海瑞设下的逻辑陷阱,《治安疏》中有句话困住了嘉靖帝!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计失效,被海瑞剥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一、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以直谏著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商纣王没有听从建议,执意伐周,结果在牧野大败。而比干由于极力阻止商纣王,又提出固守朝歌,被商纣王以慢军之罪诛杀。

之所以嘉靖帝把海瑞比作比干,就在于海瑞的举动:

“户部那个海瑞在几天前就送走了家人,还买好了棺材,他这是死谏!”

这个情节特别像《雍正王朝》中废太子老师王掞的直谏,他当众提出康熙帝废掉太子就是“不教而诛”。而且他也是买好了棺材,做好了抗旨被杀的准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

如果康熙帝真的杀了王掞,那么他就真成了“不教而诛”,也就表明王掞说的是正确的。而如果不杀王掞,那么他就不能随便废掉太子胤礽,那就得解释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海瑞在《治安疏》中第一句话就说了:

“海瑞瑾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他一下子就站到了道德制高点,出发点是正君道、明臣职,那么杀了海瑞,显然就违背了这条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一旦大明朝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嘉靖帝头上,是他不进谏言导致。

而嘉靖帝就真的成为: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人早就觉得嘉靖帝你不圣明了,杀了海瑞,就验证了他的不圣明,留下海瑞,那么他就必须得改,这才是逻辑陷阱。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计失效,被海瑞剥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二、

嘉靖帝既然决定不杀海瑞,那么他就必须给出一个理由,那么嘉靖帝是什么心思呢?

首先他得搞明白,海瑞为什么上谏“骂皇上”,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忠君报国?毕竟纵观整个大明朝,为了博出名,骂皇上的大有人在,而海瑞显然是为公,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这一点嘉靖帝很清楚。

一方面海瑞的出发点是好的,另一方面海瑞确实不是被有心之人指使的。更重要的是海瑞所说的话句句属实,让嘉靖帝无从辩驳,嘉靖帝霸道归霸道,但并不昏庸,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放过海瑞呢?

其实放不放海瑞对嘉靖帝来讲,无关大碍,但海瑞的这种行为,却挑战了皇权。

不要觉得过去的人都愚昧,要知道愚昧的永远是老百姓,真正当官的人,心中都清楚,什么真命天子这一套,根本忽悠不了他们。更不会相信嘉靖帝是什么仙人下凡,他能当皇帝,全靠老朱打下了天下,跟上天任命不任命,无关。

之所以大家仍然拿上天说事,说到底,就是群臣跟皇上达成的一种默契,你当你的皇帝,我当我的官,大家互相协作,共同管理天下。

但是,一旦其中一个人坏了规矩,跳出了这个平衡点,那么很容易引发“印随效应”。而作为皇上,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开篇周云逸的死,就是这个道理。

本身海瑞的上谏是一个孤案,但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替他求情,这对于嘉靖帝来讲,就无法容忍了。如果是为公,把海瑞骂一顿,关上几天,教训一下,也就罢了。万一海瑞被有心人利用了呢,或者说,海瑞上谏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铺天盖地的上谏都来了呢?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计失效,被海瑞剥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三、

这才是嘉靖帝最担心的地方,杀海瑞,是行不通的,放海瑞,同样得谨慎再谨慎。

也就是说,嘉靖帝本来有意退位,却不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必须谨慎处理此事,既能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又能维护自己的权威,还能镇得住下面的百官,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杀人诛心,不仅要诛海瑞的心,还要诛百官的心!

如同嘉靖帝后来说的那段话:

“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喻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泛滥了怎么办?

那就得治,治理的同时,还得预防其他的有可能泛滥的水,这才能达到杀人诛心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让百官同时给海瑞定罪,这在整个大明朝,还是头一次。

之所以嘉靖帝做出如此的判断,就是因为他清楚,百官对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很不满。所以人眼睛都盯着看呢,有些人嘴上就表明出挺海瑞,有些人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是挺海瑞。

比如高拱,就给不给海瑞解镣铐的问题,不惜跟赵贞吉,跟小太监争论不休,最后不惜放下狠话:

“你们既然不按《大明律》办,那我们就退场,叫陈公公来审!”

高拱说的是我们,就等于他的行为举动,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他身后还有很多跟他一样心思的人。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计失效,被海瑞剥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四、

整个问罪的过程,其实只有一个赵贞吉挡在了海瑞前面,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内阁成员中,只有他最擅长揣摩圣意,甚至为了圣意,忘记礼义廉耻。

嘉靖帝让大家来审海瑞,其实就已经消除了海瑞是被人指使的嫌疑,但是赵贞吉惜名如命,看到海瑞博得众人的支持,反而嫉妒上头。他以为强势打压海瑞,就能博出名,就能得到嘉靖帝的青睐,实际上没等来嘉靖帝垂爱,先惹得同行的痛恨:

“我现在要问你,这样做,到底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你,还是你自己丧心病狂以邀直名?”

同样是高拱,头一天还赞赏赵贞吉,此时突然觉得他很恶心,并得出赵贞吉“貌似忠勇,内实奸猾”的结论。

赵贞吉被海瑞怼的毫无脾气,开始耍赖:

“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职,君道有何不正,臣职有何不明,你又有什么职权来管?”

这个赵贞吉已经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座的各位内阁官员,心里都清楚,如果君正,臣明,那么何来百官上谏之事,又何来百姓饿死之事?

果然,赵贞吉这句话也激怒了海瑞,索性给他扒了个底朝天,先是重翻当年在浙江的旧案,赵贞吉不顾百姓生死,执意追还款,还要半价买丝:

“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便曾经说过卑职是为邀直名,收买民心。”

现在赵贞吉又这么说,还不是怕自己被牵连,还不是想在皇上面前邀功?

一番对答,赵贞吉洗脱了指使海瑞的罪名,但是也名声扫地,也宣示着,挡在嘉靖帝面前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开。

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计失效,被海瑞剥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随着赵贞吉名声扫地,海瑞已经无人能挡,也预示着,嘉靖帝要亲自出马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