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兴起,成就了曾国藩,奠定了他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地位。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曾国藩就如同一尊屹立于洪波之中的巨石,永远都是那样的醒目,让人敬畏。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满清王朝估计就得提前数十年完蛋,灭亡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中。就是这样一位牛人,他的老乡左宗棠却不止一次地大骂于他,其中一次竟然直接大骂曾国藩像猪一样蠢!这对同属于晚清中兴名臣的老乡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牛人,牛到什么程度?牛到一塌糊涂。四岁入塾,六岁熟读四书五经,27岁进士及第,殿试答卷太过出色而引起了主考官穆彰阿的重视而成为穆彰阿门生,因身为军机大臣的穆彰阿极力推荐,得以进入道光帝的视线。 也许正应了那就古话,不同凡响的人物,就有他不同凡响的另类之处,曾国藩的另类就是他的倔德行。怎么个倔强法呢?咸丰帝登基之初,摆出一副欲当明君之态,满朝文武看穿不说穿,皆顺着咸丰帝的意思滚。而偏偏曾国藩就直言上梳道出咸丰帝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最后惹得咸丰帝老不高兴而连连给小鞋。 皇帝生气,后果当然严重,幸好上天给了曾国藩机会,洪秀全的兴起,在清军连连败退的情况下,咸丰帝让曾国藩回湖南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在湖南创办湘军期间,曾国藩孤傲德行频频使出来,一度将湖南官场上的大小官员开罪过遍,几乎到了站不住脚的地步。在当时的湖南官场,曾国藩成了最不受人待见之徒,这其中就包括时任湖南巡抚衙门首席师爷的左宗棠也看他不起。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属湖南老乡,众所周知,他们二人一直存在芥蒂,貌离神离。二人的芥蒂大致起源于总兵官樊燮事件,左宗棠因为樊燮事件被人上告到朝廷,朝廷下旨查处左宗棠劣幕把持,这是很严重的,一旦成立,左宗棠可能被就地正法。 好在左在朝廷中还有一些大员友人在皇帝面前给他说好话,最后此事才不了了之。但在此事件中,左宗棠也怪一部分同僚在他受到诬陷时不站出来为他说话,这其中就包括了老乡曾国藩,这大概就是二人芥蒂的开端。 而真正的让左宗棠对曾国藩破口大骂是从曾国藩率军首次与太平军作战失利开始。在与太平军在长沙靖港的战斗中,曾兵败,急火攻心竟然欲跳江自杀,幸被下属救起,曾收拾残部退回长沙后,左宗棠闻讯赶来,可作为老乡,左竟然大老远跑来并不是为了安慰首战失利的曾国藩。而是开口就大骂:你首战失利就欲自杀,连一个士兵的样子都不得,简直蠢,蠢得像猪一样! 有这样损人的吗?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落井下石吗?这也就是雄才大略的曾国藩,换做一般人,估计当时就会被气得吐血而亡。 由此,二人芥蒂加深一层。 三年后,曾国藩率部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时值太平军气焰正盛,湘军连连失利,左宗棠奉命率部增援。可当左宗棠千里迢迢赶到江西之时,发现曾国藩不在江西了,原来,经受不住内外交困的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趁奔父丧的机会,回了湖南老家。 左宗棠于是借着这事写信给曾国荃,痛斥曾国藩这种窝囊行为:一个士兵在战场上都能做到舍生忘死,作为一个统帅,竟然逃跑了,真是罪莫大焉!还假装说离开江西后局面会更好,这就不是谦虚,其实你就是无足轻重,能留下,只能说明还能想为国家做点事,你还真不能干成事!没有你同样能行! 这是一个同僚该说的话?即便再怎么看不起曾国藩,也不能太这样直白嘛,老左你这也太损人了吧。 老左损曾国藩最严重的一次应该算是公元1864年,曾国荃攻破天京城这个事件了,曾国荃攻破天京后,曾国藩马上给朝廷上报说,天京城被攻破,天王洪秀全以及幼天王等人被杀死。 而众所周知,幼天王在乱军中混出城去了。此时的左宗棠又一次上报朝廷说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幼天王洪天贵福已经逃出了天京城,曾国藩还放走了太平军不少人等等。 而曾国藩也不示弱,马上上奏说左宗棠在杭州与太平军作战中,同样放走了太平军十万之众。 这个奏折要是真的追查下来,曾国藩就是谎报军情,这弄不好是要砍头的。好在当时的大清王朝可以依赖的军队就只有湘军了,追查了曾国藩,谁为大清朝剿灭太平军?所以也没有去真的追究曾国藩的责任。 两个手握大军的重臣如此相互诋毁揭短,有点像市井小民相互撕咬,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他们的所谓撕咬揭短,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撕咬揭短,而左宗棠的每一次痛斥曾国藩都是在大义面前的正义凛然。 这种不顾面子的诋毁揭短,多一些就对社会多一份益处,社会正缺少了这种不顾情面的相互痛斥与揭短。可以这样说,这种相互揭短痛斥不管是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行为。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这是后来曾国藩先于左宗棠离世,左宗棠送的挽联,或许可以诠释二人之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