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在看抗战剧的时候,对日本人的炮楼感到很不理解:因为从炮楼的结构来看并不结实。但是八路军也好,武工队也罢,每次想攻下日寇的炮楼,都需要通过智取的手段。事实上,在真实抗日历史上,鬼子的炮楼确实让抗日军民支付了较大的成本。因为八路军和武工队,普遍缺乏弹药,尤其是重武器。所以攻打炮楼只能依靠智取。在抗战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一次案例莫过于洪学智面对日军据点,通过棉花泡油的手段,端掉了敌人的据点。
话说当时已经是抗战后期,在延安方面的指示下,八路军和新四军纷纷向日寇发动反攻。洪学智奉命率领新四军的一个营进攻阜宁地区的日军。
其实这时候的日军也是秋后的蚂蚱,但是日寇依旧负隅顽抗。虽然日本人可恨,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二战那会儿,日军的工程兵忒敬业。日寇修建的防御工事十分经得起子弹的冲击,因此新四军和日寇交战了三个多小时,还是没能端掉敌人的据点。这让洪学智感到焦急:因为这战斗时间越长,对我方越不利。一来我方弹药有限,尽快结束战斗能够节约不少弹药。二来则是如果继续耗下去,日寇的援兵肯定会赶到,而我军的士气也可能受到影响。所以必须速战速决,赶快结束战斗。
洪学智望着敌人的据点。这据点,假设自己带来的部队手里有重武器,只要几发炮弹下来,就可以荡平敌人的据点。但是空想没用。毕竟自己变不出炮弹出来。不过,就在这时候,洪学智想到了一个主意。
虽然自己带来的部队没有大炮,但是有手榴弹。洪学智让战士将棉花用煤油浸泡一会儿,然后绑在手榴弹上。让战士们将这些特别加工的手榴弹,投掷到敌人的据点里。虽然手榴弹的爆炸没能对敌人据点产生太大爆破。但是,手榴弹爆炸后带来的烟火,却让据点里乱做一团——烈火燃烧的同时,呛人的黑烟也在据点内聚集,这让据点里的敌人咳嗽不止,甚至还有迎风流泪的症状。于是敌人陷入慌乱状态。这时候,洪学智立刻让机枪手集中火力点射,而后发动进攻。据点里的敌人在内外夹击之下,最终被我军悉数消灭。一个难缠的据点,就这样被我军拔掉了。
话说洪学智有如此的成就,其实在于战争年代的锻炼,加上他本人善于动脑。话说洪学智生于1913年,小学学历。当然按照现代的观念来看,小学学历和没读过书差不多,但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能读到小学,其实也已经算超越大多数同龄人了。
不过,如同现在硕士生毕业有的需要送快递一样,洪学智小学毕业后,为了谋生,也得找些短工打。好在洪学智15岁的时候,家乡来了红军游击队。洪学智从这时候开始参加了游击队,并在之后进入了红军的正规部队。
现代人说解放军是一所大学。其实这个传统早在红军时代就有了。洪学智参加红军以后,通过战争中的实践,掌握了很多实战经验。洪学智为人机智,脑子活,因此在带着部队打仗的时候,总能做到根据战场的实际变化情况,在第一时间做出最为有利的决策。所以早在红军时代,洪学智在四方面军里面就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军界新星。
长征期间,洪学智更是办了一件让人感到称道的大事儿。当时四方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但是这一路上,红军经常需要面对粮食问题。当时红四方面军在西南地区活动,西南地区存在很多少数民族同胞,这些老百姓听信老蒋方面的宣传,对红军存在偏见。因此红军打算从他们手里购买粮食难度很大。最后上级想起派遣洪学智和这些少数民族的酋长进行联系,洪学智动之以情,最终让酋长们打消顾虑,同时酋长们也发现红军确实要比老蒋的部队好,红军和老蒋部队所说的不一样。于是酋长们非但把粮食卖给了红军,还积极帮助红军进行长征。
这项工作其实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这需要有缜密的心思以及较高的情商,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在之后的革命生涯里,像这样的细致工作,组织上都首先考虑派遣洪学智去完成。至于智取日军据点,其实对洪学智来说,还真算不得什么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