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人才济济,
是每个主持人都向往的殿堂,
而刚刚过去的春晚更是有许多观众的老熟人,
撒贝宁、尼格买提等人,
许多主持人都经过专业的教学,
而这些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沈力。
说起沈力,许多年轻人或许不知道,
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全国人民只有五百个人有电视机的情况下,
沈力第一个登上了荧幕做播音员,
在八十年代,
沈力主持的《为您服务》是中国第一个固定播出的栏目,
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主持行业,
赵忠祥,敬一丹都曾是她的学生,
撒贝宁视她为唯一的偶像。
央视的第一批优秀主持人在她的栽培下独当一面,
然而这个被写进教科书的中国第一位主持人,
却没能抵过岁月的侵袭,
2020年7月28日,
与病魔抗争五年的沈力在北京病逝,
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
倪萍,朱军、李瑞英、朱迅等央视一线主持人纷纷现身,
为这位前辈吊唁。
有人说,如果没有沈力,
中国的主持行业可能倒退二十年,
然而这位主持界的拓荒者却将儿子视为自己生前最大的遗憾。
接下来就带大家去看看,
“中国荧屏第一人”的传奇人生。
沈力的原名叫沈立环,
1933年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富裕的家庭中,
说到富裕,在那个没有电器娱乐设施的年代,
所谓富裕带来的更多的是物质上的需求和良好的教育,
沈力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
不仅不恃宠而骄,反倒十分谦逊,
赵忠祥曾说,他认识沈力很多年,
永远都是低调谦虚的姿态。
在学校里,沈力的成绩十分优秀,
有着一副好口才的她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
那个年代每个人最常听见的声音便是大喇叭里的播报员,
而沈力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美的声音,
成为播音员的梦想在她的心里埋下了根。
但这个梦想发展得并不顺利,
16岁参军的她进入了总政歌舞团,成为了合唱团的成员,
1954年,总政歌舞团前往东欧等国家访问演出,
沈力跟随部队踏上了前往远方的火车,
当时,火车上刚好缺少一名列车播音员,
而沈力因为声音好听,
被战友们推介着担任了播音员的任务,
在这长达一个星期的旅途中,
列车上每天都响起她清脆圆润的声音,
这份经历也为她以后从事主持行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1957年,沈力从部队转业,
考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成为播音班的学生。
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问世,
也是在这一年,央视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正式成立,
当时全国只有北京地区能够收到电视信号,
而整个北京能有条件买电视的只有十几户人家,
沈力就是这时得知电视台正在广泛招人,
于是她立刻去报了名。
不幸的是,在面试前两天沈力得了感冒,
其他的考生都准备得十分充分,
唯有她咳嗽的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好在面试的领导给了她第二次机会,
让她回去修养好了再来面试。
于是第二次,沈力顺利地进入了北京电视台,
还因为沈立环这个名字不太好记,
被领导改为了沈力。
刚刚进入电视台的沈力,
就在一个不足六十平方米的演播室开始了他的主持生涯。
那时不像现在,主持人面前没有桌子,需要全程站着,
并且采访,访谈,总结都要由主持人一个人完成。
沈力常常累的忘记稿件内容。
那时的主持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根本没有所谓的前辈来进行指导,
沈力作为第一个主持人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主持人来说,
编辑出来的新闻稿件是一个字不能改,
必须完全按照稿件上的要求背诵,
但是在沈力的一个提议下,
使得主持行业往前跨越了一大步。
最开始,所有的新闻稿件结束语非常的严肃且正式。
“观众朋友们,再见。”
但沈力却觉得这样的结束语不够亲民,
电视是为了广大百姓服务的,
因此在她的提议下,
每次节目结束语变为了“观众朋友们,祝晚安。”
短短三个字的变化,让沈力和蔼可亲的形象一下子深入人心,
那时候北京电视台每天都会收到上千封信件,
其中有一半都是寄给沈力的。
敬一丹在沈力的课堂上曾亲身感受过她的亲和力。
当时沈力在给学生们举例。
“今天我们来到了这位先生的家中,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十分激动。”
这句话无论怎么读,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偏偏沈力改动了一个字,
就这一个字,便既定了主持人的素养核心。
“今天我们来到了这位先生的家中,相信我和大家一样十分激动。”
“大家和我”、“我和大家”,
一个主次关系,正是沈力对待观众的态度,
也是她的人生态度,永远将观众放在第一位。
沈力在晚年的采访中也说过:
“我做主持人这么多年,欠了广大观众好大一个人情,希望下辈子能够还。”
在她心中,自己的主持离不开观众的位置。
沈力本身就是个腼腆的小姑娘,
就连在部队的合照都是下意识地往后面缩,
在我们的记忆中,
黑白电视里她的形象永远都是端庄大气,毫不露怯,
殊不知那时候的她也是最紧张的时候。
针对这样的紧张,沈力给自己做了特殊的训练。
主持人真正要面对的是广大群众,
因此,沈力提出,身为主持人一定要有“视像意识”。
什么是视像意识呢?
沈力为了锻炼自己,不仅将家人丈夫当做练习的对象,
还将大街上的陌生人也当做练习的对象,
只是面对陌生人,
腼腆的她总是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才敢开口。
她从理发店的理发师身上得到灵感,
认为主持人面对镜头的时候一定要如同面对一个人,
这让才能让自己的发言更生动,
像是在讲述故事娓娓道来,
而不是僵硬的朗读。
1974年,沈力早已是央视唯一的台柱子,
但她并没有霸占这个位置,
而是选择了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选择退出荧幕,
而转到幕后当编辑和记者。
这一年的沈力41岁,因为她的让位,
才使得赵忠祥这一批刚刚进入央视的年轻人有了站出来的机会。
而1982年,49岁的沈力还有一年就要退休,
这时电视台的领导却找上她,
希望她担任《为您服务》栏目的主持人。
《为您服务》是央视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栏目,
主要面向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起初沈力是拒绝的,
因为从结婚起,她在家中一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状态,
别说做饭了,就连家务都是丈夫一个人全包,
她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个工作,
但当时的领导下了死命令:
“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沈力还能怎么办,只得接下了这个任务,
不会归不会,但在沈力心里,
只要接下了这个节目,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为您服务》是中国第一个固定时间,
固定主持人的节目,
而沈力为了主持好这个节目,
不得不四处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这档节目的内容覆盖非常广,
教你怎么种葡萄树,怎么修收音机,
怎么做好吃的酱料,
其功能就相当于现在的百度。
而节目内容的素材,
这是来源于那些民众寄给沈力的信件。
有一次,沈力收到了一个特殊的信件,
是一封学生写给她的。
“我是一名学生,带着近视眼镜,
一到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上就会被蒙上一层雾,
这是为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这个问题放到现在肯定不能算是问题,
可是在那个年代信息传播不发达,
沈力还真就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
可既然接到问题,那就得解决,
于是她四处找人询问,
还去拜访了一些科学教授,
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弄明白问题的答案,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是夏天,眼镜上不会起雾,
即便如此,沈力还是在节目中解答了这位学生的问题,
并亲切地表示自己来晚了,
希望同学们可以原谅自己。
她将所有的观众当做自己的家人对待,
在上门采访时,
主机位永远都是留给被采访的嘉宾,
这个在当时很新颖的节目也成就了她的一段传奇人生。
1988年,沈力正式离休。
她的生活也归于平淡,
自从八十年代初丈夫去世后,
沈力意外的和初恋住进了同一个小区,还成为了邻居,
两人的夕阳恋也算是沈力迟来的第二春。
然而,1993年,60岁的沈力再次被央视请回去,
希望她能主持老年节目《夕阳红》,为广大老年人发声。
沈力这次依旧想要拒绝,但是丈夫却劝说她答应。
事实证明,沈力无论多少岁,
都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主持人,
她主持的《夕阳红》成了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1995年,沈力获得了中国主持界的最高荣誉,
金话筒特殊荣誉奖。
沈力的一生十分辉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所付出的也远比大家想像的要多,
可唯一遗憾的是,过去她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节目,
晚年又将所有时间奉献给了培养新生主持人的事业中。
给与家人的陪伴实在太少,特别是对两个儿子,
如今大儿子还是央视的临时工,
没有和她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或许这是她唯一的遗憾。
2020年,是荧幕圈的大地震,
许多德艺双馨的前辈纷纷离世,
这一年的7月28日,
沈力也没能抗住癌细胞,在北京病逝。
而她的学生,敬一丹,康辉、赵忠祥等人无不悲痛落泪,
敬一丹回忆起老师的音容,一时有些哽咽。
“她的离去就好像心里的一个地方空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填补。”
时至今日,她的经历依旧留在播音专业的教科书上,
而她也注定成为中国主持行业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