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离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
目前,大陆的主要致盲眼病疾病谱已经由过去的沙眼、白内障转变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龄相关、代谢相关性眼病。
一个更直接的数据佐证是,来自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发布的《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显示,现阶段大陆已有超200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有超过1/4的患者走向致盲。
尽管有如此庞大的患者规模,但一直以来,人类并没有找到彻底击败青光眼的良方。虽然前路漫漫,但也不断有研究者和创业者为这一难题前赴后继,并逐渐带给患者新的希望。
恰逢世界青光眼日,动脉网将从诊断、临床治疗和用药方面入手,整理当前青光眼市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展望其未来走向。
青光眼诊疗图谱(部分)
诊断:
资源不足,认知缺失
现阶段,青光眼患者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案,同时也有着存在于筛查阶段的挑战。
由于青光眼是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一旦失明则无法无法逆转。因此在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共识中,一直都在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然而现实是,大陆青光眼的诊断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90%~95%的开角型青光眼、多于60%的闭角型青光眼没有获得及时诊断,而发达国家青光眼的诊断覆盖率大多为30%-50%。
这一现状背后,一方面是由于大众对于青光眼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和筛查工作的场景受限。
与大多慢性病类似,在青光眼患病初期,大部分患者都不会直接察觉到眼睛的不适症状。而处于急性发作期的青光眼,除眼部不适外,也常伴随着头痛、恶心等症状,因此也易被患者忽视。
再往后看具体的筛查环节,现阶段,大陆仅有数量不足5万的眼科医师,若要实现全人群的筛查,其成本势必巨大。且青光眼筛查所涉及的眼底检查、眼压测量、房角检查等项目主要都集中在医院场景,进一步使得患者的主动筛查行为频次降低。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在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服务便捷性的前提下,普及青光眼的早筛早诊,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和创新者探讨的课题。
AI科技赋能
近几年里,AI技术的进步,使得众多疾病的诊疗环节迎来了革新发展,其中AI辅助下的医学影像判读与诊断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且AI技术加持,也为青光眼的早期筛查普及提供了新契机。
从理论上来说,青光眼的诊疗常常会进行视野监测、眼底视神经检查等项目,这些也可以作为结合AI的切入点。
尽管与其他眼科AI产品(例如糖网筛查系统)相比,运用AI实现青光眼早筛和诊断的发展虽然稍显缓慢,但却也在稳步前进。
2020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等牵头组织的《基于眼底照相的人工智能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规范化设计及应用指南》正式对外发布,有效规范了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据了解,腾讯觅影所研发的“人工智能青光眼筛查系统”便可以实现早期青光眼的辅助诊断,能在患者视力受损前进行识别,让青光眼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准确率超过了95%。
此外,鹰瞳科技、致远慧图等企业同样研发有适用于青光眼筛查的AI产品,不仅能为大陆的青光眼筛查防治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行路径,也能有效缓解由于医疗资源不足所带来的筛查困境。
居家检测蓝海市场
除医疗资源不足外,青光眼筛查的另一困境就是传统检测方式效率低。一般情况下,青光眼筛查中需要综合进行眼压、房角、视野、视盘等多个指标的检查,其中大多项目需要配备专业设备和相应的技术人员,检测时间也较长。
显然,轻便、检测时间短、不受环境限制的便携式青光眼筛查设备显然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此外,除便携属性外,智能化也是目前众多企业在进行这类产品研发时会考虑的方向。智能诊断技术的融合,使得这类产品除早期筛查以外,也能应用至预后的病程监测中,为疾病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
不过现阶段,大多数便携式青光眼检测产品主要是通过对单一指标(如眼压、视野)的检测来实现青光眼的辅助筛查,临床上青光眼的诊断上仍需结合多个指标参数。但从疾病管理角度来看,这类产品也能会青光眼患者的筛查和预后提供极大的价值。
药物治疗:前列素类药物当道,
新疗法持续酝酿中
再来看青光眼的治疗环节。
现阶段,在青光眼的治疗中,主要通过降低眼压的方式来控制患者的眼压,常用的策略有药物、手术和激光治疗。一般情况下,药物多用于青光眼初期,发展至后期则多通过手术途径控制眼压,因此,药物治疗也是青光眼治疗的首选。
2020年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数据显示,抗青光眼制剂和缩瞳药所产生的销售额达5.69亿元,且近6年来一直在眼药领域内保持高位。
具体到药物种类上,从眼内防水的生成流出途径入手,降眼压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减少房水生成、促进小梁网途径房水流出以及促进葡萄膜巩膜途径房水流出。
除上述药物外,高渗脱水剂通过短时内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眼组织脱水,同样也可以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
理想状态下,青光眼治疗药物应具备最大的单药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副作用、无快速耐药性、可长时间控制眼压波动等特点。而前列腺素衍生物药物由于具备上述特点,也被各大指南一致推荐为开角型青光眼一线药物,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情况也显示,这类药物的销量几乎占据了整个抗青光眼用药的一半份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前列腺素衍生物药物在临床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仍会存在结膜充血、睫毛生长等副作用,从而影响到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因此现阶段青光眼药物治疗市场仍然是一个需求远未被满足的领域,不过对于更优疗法的探索,业内也从未停歇。
例如FDA在2019年批准的由Aerie Pharmaceuticals研发的Rocklatan就是通过将Rhopressa和广泛使用的拉坦前列素组合使用,相比单一用药,该药物有着更显著的降低眼压效果,且副作用更小。
与大多企业不同,Alnylam是选择通过开发RNAi疗法来进行青光眼的治疗。据了解,目前Alnylam正与再生元合作开发治疗青光眼的RNAi疗法,在小鼠模型中一次玻璃体内注射可以将眼压降低5个月以上。
此外,同大多领域类似,眼部用药同样也面临这药物递送的问题。而眼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其血眼屏障的存在,使得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率大打折扣。
因此,设计眼部缓释给药新剂型、延长药物的眼部滞留时间,也成为了当前眼药研究的重要方向。
据了解,早在2020年,艾尔建所研发的生物降解型贝美前列素缓释植埋体Durysta就成功获得了FDA批准,成为首个前房内、生物可降解、持续释放植入物。
而在国内,部分创新企业也在尝试通过药械结合的方式解决眼部用药屏障的问题,且在植入器械的配合下,该疗法能发挥出比单一用药更优的疗效。
手术治疗:
微创术式逐步崛起
一般情况下,当青光眼发展至中后期时,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加以干预。
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青光眼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传统滤过性抗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等)和基于房水流出通路的微创内引流手术或微小切口抗青光眼手术(小梁消融术、黏小管成形术、房水流出通路重建等)。
为了了解目前在青光眼手术治疗上的创新方向,动脉网整理了在过去三年里青光眼手术治疗领域发生的部分资本事件。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青光眼微创手术(MIGS)相关的创新解决方案研发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一个市场切入点。
实际上,在临床上青光眼微创手术也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术式,其特点是内路切口微小、安全性高等,且现有研究证据显示,青光眼微创手术所产生的并发症明显低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
不过,虽然现阶段临床愈发认可青光眼微创手术,但目前国产青光眼微创手术产品仍存在明显的空缺,尚未有国产产品正式获批上市。
进口产品方面,2019年4月,艾尔建所研发的青光眼引流管赞宜(XEN)首次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使用。随后在去年3月,赞宜(XEN)正式获得了NMPA认证,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境内真实世界数据获批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
同样是在海南博鳌乐城,去年1月,由参天公司研发的青光眼引流器PRESERFLO在也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成功 开展了在华首例植入手术。实际上,该产品早已在2012年便获得了CE认证,并在欧洲上市多年,其效果和安全性都有着充分的临床验证。
而在国内,虽然并未有国产青光眼微创手术产品上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在这一方面毫无突破。
据了解,于去年相继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的海思盖德正是一家专注于青光眼领域微创术式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其所研发的植入支架MicroCOGO外周直径小于大多同类产品。由此可见,在超微精细器械制造能力方面,国内企业的表现并不逊色。
成立于2020年的温州小梁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同样也是聚焦青光眼微创治疗方案及产品的研发,其在研的青光眼支架产品在适应范围上有着优异的表现,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凭借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小梁医学在去年也成功完成了第一轮融资。
写在最后
现阶段,除手术治疗外,激光治疗也是治疗青光眼的常见策略。在这一领域,同样有着众多创新者的身影,例如由BELKIN Laser所研发的一秒钟全自动青光眼激光治疗设备BELKIN Laser DSLT(Direct SLT),仅需按下按钮便可实现治疗。
不过迄今为止,对于青光眼,我们仍不能谈“治愈”,现有的多种手段只能是及早的发现和延缓 发病进程。
但伴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众多在以往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得到了治愈。而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疗法也在不断改变青光眼这一病种的诊疗方式,越来越多的创新者也选择在这一领域前行。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良方走向患者,青光眼也能不再偷走我们的视力。我们的光明,能够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封面图片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