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世界大事除了疫情、中美PK以外,还有一件就是以“黑命贵”为代表的反种族歧视运动了。
这场几乎全世界都卷入的反种族歧视运动现在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还扩大到了连“黑名单”、“黑人牙膏”等词语都不能用了。
当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大陆美术史上有个名词“文人画”,如果按照西方这次的逻辑,只怕也难逃“歧视”之嫌。
说到这我要先声明一下:我不评论ZZ时事,只是借这个话题引出对美术知识的介绍而已,二者也确实有关联,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文人画是啥?
我在前面介绍过宫廷画院和民间的绘画,这两种都是基于不同阶层来划分的,风格上尽管民间绘画会学习宫廷绘画(就跟山寨手机学苹果一样),宫廷画院也会吸收民间画家(NBA也会招打街球的),但二者之间毕竟还是有差距。但在两种绘画之外,又出现了一种风格不同、创作者阶层也不一样的绘画,那就是文人、士大夫画的,以水墨、写意为主的绘画,这就是文人画,英文是Literati painting,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
最早定义文人画的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他在自编的《容台集》提出了“文人之画”这个名称,并明晰了传承:“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根据他的这一归纳,唐代诗佛王维就成了文人画的开山祖师了。
想想看也没错,王维既不属于普通老百姓(民间),又不是皇家贵胄,他当了点官,但更多的是作文人。他的画也以水墨为主,画中有诗,多表达意境、反映个人精神情感……几乎每一条都和文人画的特点对得上,更主要的他还挺有名,而且也死了八九百年了没法提反对意见,这名头担了就担了吧。
其实,真正大张旗鼓搞“文人画”的是苏轼。
不过苏轼当时提的名字是叫“士人画”。
苏轼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士”,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士人画”理论,他说“士人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意而不是追求细节。苏轼以画马为例,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2、诗书画结合。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画本一律”。
3、绘画中要有品格。例如画竹,“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4、画之前要有谋划,即意在笔先,“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但苏轼这个人就是个嘴炮,他自己只能画一些枯木、丛竹、怪石之类(代表作《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
但他在文坛地位高,是个大V,意见领袖,所以他带领和影响了一大批人投入到文人画的创作中,其中包括李公麟、米芾、米友仁、赵孟坚等专业画家。
在苏轼看来,文人画就是文人显露个性的表现形式,是像诗那样闲暇时的自我抒发方式,藉绘画以宣泄文人们胸中之逸气。所以不追求形似而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
近代美术家陈师曾认为当时的“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也就是说,文人画并不以绘画技巧、功底来作为主要考察标准,而是看人品、学问、思想,以及才华和情感——说白了,就是文人、士大夫们小圈子里面的“自嗨”,跟现在娱乐圈拍文艺片差不多。
不过,正如文艺片也能带来电影的进步一样,文人画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也颇有影响。
不说别的,光文人画具有文心、诗情、画意这几点,就能让绘画作品提升档次,更具价值了。
日本江户时代,一群日本画家利用董其昌的权威,大力推崇文人画。后来日本学界还将“文人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文人画即“有文学素养的人所描绘的作品”,狭义的文人画指与画院画对立的流派,即“南宗”。
不管学者们如何定义,中国传统文人画历经宋元至明清时期已发展为极其成熟、系统的体系,已成为大陆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有人可能会说:“我又不是文人,你说的这些跟我有啥关系?”
别以为文人画离你很远,其实每个中国人都看过文人画。
尤其是文人画有个重要的题材和小种类,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当中,你躲都躲不开——这种画就是“四君子画”,这个一笑下回再说。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