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类增益智慧的基本路径。随着互联网的迅疾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人类正进入方兴未艾的屏阅读时代。在生活节奏快捷和社会心理躁动的当下,网络信息应接不暇,电子读物纷繁杂乱,如何有效规避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和囫囵吞枣般的伪专研,只有平心静气地进行纸阅读、凝神聚虑地进行深阅读,才能在专注中体味翰墨书香、在沉潜中汲取文化滋养、在笃思中领受精神熏染。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存在与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伴随甲骨、木牍、竹简、缣帛、纸张等知识载体和信息介质的渐次更替,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存状貌也在不断嬗变,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电子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更本质的信息。作为承载知识和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电子屏幕正在嵌入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尤其是颠覆了人们的常规阅读习惯和传统求知方法,一个以屏幕为阅读单位的时代已经来临。如果说阅读是世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那么屏阅读则以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以提供文字、视频、动画、声音等功能,以有效降低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时间成本等优势,为更多人跨越阅读门槛提供了无限机缘和诸多可能,可以说屏阅读消弭了校园内外的空间差别,填平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演变为当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成为享用讯息的主要路径,所以,近年来屏阅读的社会成员愈益增多,国家有关方面的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20年底大陆仅手机阅读用户达5.3亿人,人均数字阅读量为7.6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间为16.7分钟,一“屏”阅千年,一“幕”览万卷,屏阅读悄然兴起、蔚成风尚,正在引发阅读领域的第三次革命:一方面扩大读者群体、提升国民综合阅读率,另一方面增加人们阅读经历和体验、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屏阅读不全是“看上去很美。”随着AI、IP、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屏阅读人群的大幅攀升和单人刷屏次数的急剧增多,屏阅读的娱乐化倾向和碎片化问题日益明显和突出,譬如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固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网文,但海量信息的衍生和堆砌很难沉淀为“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郁达夫语);林林总总的公众号虽然可呈具众多经典书籍的主题摘要和内容缩写,但食惯了他人粗制滥造的 “文化快餐”,只能使自己产生一种虚幻的阅读假象,更遑论一俟沉溺于低俗污秽的网络垃圾之中,那些辨识能力较弱的“互联网土著”——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引和侵蚀,久之人们的精神世界会“跑偏”和畸变,加之屏阅读依赖症客观上将导致青少年减少真实情境下人际交往的机会,压缩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从而严重影响精神发育和身心健康。因而,社会心理越是浮泛、急切和焦躁,就越应当提倡以仔细品味和认真思忖为主要特征的纸阅读。纸阅读就是择善而读、笃神而读,就是注重阅读的质量和效能,就是追求内心的和顺与充盈,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首先,纸阅读能够使知识变得系统深邃而不是零星浅表。按照辞海的解释,知识是指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根本认识,知识有两个重要属性就是系统化和深邃化,那些零散化、碎片化、模糊化、表象化的知识,根本无法与人类已有的认知形成互动效应并产生催化功能,也就无法变成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纸阅读则可以使人们潜心于历代人文经典、痴迷于各学科优质读本,通过掌握内涵、吃透要义、摄取精华等环节,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机质素。美国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儿童阅读纸书上的字母时,其神经活动的激烈程度相当于成年人的三倍,但如果儿童在电子屏幕上浏览,大脑则不会产生相同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屏幕的阅读者相较于纸书的阅读者,更容易淡忘阅读的内容。现代科技虽然可以重构人类的生活模式,但终究改变不了人类的生理结构,假如人们彻底放弃纸阅读而仅仅依赖屏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那么人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就会逐渐退化,就此而言,纸阅读是人类保持自身知识体系的不二选择,是人类维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其次,纸阅读能够赋予人们更为丰富与饱满的精神面相。纸阅读在打造“最强大脑”、提升人类文化素质、增强人们认知能力的同时,还使人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平和更加宽容,换言之,纸阅读有助于淬炼人的精神品质和优化人的人格结构,使人的生命更有宽度、厚度和温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纸阅读既事关是所获知识的数量和成色,更关乎人的精神品貌和审美趣味,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说“人文日新”,手捧元典、徐徐展卷、轻吟慢读,这是对庸常生活的摆脱、是对世俗偏见的拒绝、是对无效讯息的屏蔽,更是自我精神境界的递嬗、拓展和升华。第三,纸阅读不仅使人们获得整体性知识、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探究,还能够培养人们的专注力、洞察力和擘画力。触翻、听声、闻香、阅览、解读、品味是纸阅读的六大表征,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介质,那些装帧考究精美、氤氲着油墨气息的纸质书籍,不仅给阅读者带来舒适感、温润感和宁静感,而且给予阅读者以深沉的文化体验和高雅的精神享受。博大厚重的中华文明一再印证,只有以沉潜之心静读默颂,才能抉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才能开启“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脉门,才能涵养“胸藏文墨虚若谷”的儒雅气质,才能培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文品性;只有以稳慎之态细辩深思,才能真切体认“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郁和悲愁,才能深刻感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与怅然。
纸阅读是历久弥新的传统阅读方式,其在中国既有悠久传统和坚弥基础,也有无限生机和广阔前景。回望智能手机诞生前的工业化时代,人们获知增识的基本途径是阅读书籍,不论是忙于公务的机关干部,还是紧张劳作的企业工人;不论是耕作稼穑的农村农民,还是勤学苦练的军营士兵,闲暇时间大抵都是读书,彼时人们思想相对单纯、生活比较单调,没有更多的精神诱惑和物欲渴求,没有太多的兴致选择和情趣爱好,而纸阅读可以感受世界之美、体悟人生之道、滋养心性之纯,通过纸阅读能够体验心灵怡悦和实现精神富足,因而纸阅读是那个时代的标识、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许多人为了增添思想动能、打开智慧窗牖、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为,无论怎样都要坚执惇固地进行纸阅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积学以储宝”、“研阅以穷照”。在众声喧哗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既需要“短平快”讯息,不间断地追捧网络热文和网络爽文;更需要闹中取静,对纸阅读和深阅读秉持一份坚守和执着。也许书籍在与电子屏幕博弈中所发出的声音非常单薄和微弱,也许屏阅读正在重新设置读书时间、空间、内涵、路径的边界,但任何人都无法退回到“从前慢”的时代。挪威斯塔万格大学教授安妮·曼根认为,包括略读和浅层阅读两方面内容的屏阅读,通过浏览、扫描、关键词识别、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和选择性阅读,达到“发现信息”而不是“思考和理解”的目的,而“发现信息”恰恰是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屏阅读正在成为一种阅读“新常态”。纸阅读则意味着人们在通过图书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归纳分析、建立批判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和怀疑反思已有的知识,这种阅读行为才是阅读的本质追求,也是阅读所要解决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因此纸阅读依然是当下读者的首要选项。在屏阅读和纸阅读之间,我们既要善于分析、辨识和遴选,因时因地地做出取舍和平衡;更要将清醒、从容和淡定分享和传递给后人,一道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共同守护澄澈、丰盈、自由的文明世界。
(作者:刘金祥,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