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慧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04-01 16:40
落笔云烟漫山壑
——记山水画家杨耀宁
文 | 李慧
杨耀宁,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山水画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国画院是新金陵画派的发源地与重镇,一直以新山水画创作闻名全国。背依省国画院这株参天大树,杨耀宁并没有坐享其名,而是始终肩负传承创新的使命,努力探索当代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之路,形成了磅礴大气、色彩浓烈、融合中西的绘画语言。
杨耀宁的山水画往往让欣赏者如入山水烟雨的浑茫之中,说不清画面上哪片是森林雪山,但分明感受到江河奔涌,直冲霄汉;虽不见鸟飞兽走,只觉得生机勃勃,元气淋漓。老子《道德经》有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艺术境界里,杨耀宁宛如女娲刚刚造出的懵懂新人,用最本真的知觉面对浩瀚宇宙、大美山河,发出最纯粹的咏叹与赞美。
杨耀宁对传统山水画法是个否定主义者。
生活中的丰富色彩,是大自然恩赐给全人类的。杨耀宁认为,“色彩对视觉冲击是最首要的”,他大胆肯定色彩在绘画中充当重要角色,否定了自古以来“水墨至上”的说法,果断走出了古代文人“运墨而五色俱”的色彩趣味。他采用的色彩不仅来自传统“颜料库”,还使用了许多舶来的颜料,醒目而不俗艳,厚重而不甜腻,显示了丰富的肌理与自然抒发的情绪。他对色彩的热爱与使用,让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符合时代的精神,也符合人民的审美需要。
中国画以线条表现物象的形体以及体感质感。杨耀宁的绘画技法,否定了以线造型的套路,山水画常见的构成元素:山石云水,楼台亭阁等,被一一消解,山水画常用的种种皴法:披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雨点皴等,弃之不用。他用大笔触、大色块进行造型,看似笔无定法,但既肯定又灵活,意境磅礴恣肆,充满优美的韵律与节奏感。
古人说“师造化”,作画是自然客体的再现或典型化的过程,如荆浩的太行山、赵孟頫的鹊华山。杨耀宁竭力摆脱传统山水画的具象化,提出“再造自然”。他将山水当作道具,肆意拼贴,加以升华。杨耀宁的山水画不拘泥于物象细节,形象自由趋于抽象,接近神秘心象,是具有当代性的、表现主义的绘画。
杨耀宁叛离了山水画创作的传统固法,他的叛离不是以传统为非,而是对传统的拓展。
杨耀宁打趣自己是“东张西望”。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花了十几年功夫系统学习中国画,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基础。同时,他对西方油画、摄影、版画包括当代艺术等艺术门类,也进行了学习和研究。40年前,杨耀宁见到赵无极的绘画,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确立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广博的文化知识,杨耀宁言语间多新词锐语,对新事物、新观念具有包容性、学习性。
“落笔云烟漫山壑”,杨耀宁是中国绘画精神坚决的拥护者、弘扬者。“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独步世界艺术之林的命脉,绘画诸法都围绕着“气韵生动”而服务。杨耀宁将中西艺术精粹相结合,就是为了更加自由地展现中国气象、中国精神。他在创作中借鉴了西画的色彩意识,仍然注重发挥宣纸的特性,让色彩与水墨融合、碰撞,既厚实、又有层次,水气氤氲,朦胧间合乎山水营造的走向。他借鉴了西画的光影表现,让画面产生空灵感、空间感与神秘感。他的作品画面内容趋于抽象,体现宇宙万物的气势,自然而生动,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新金陵画派加以引用。然而,“笔墨当随时代”往往被世人理解为题材内容的创新,忽视了古人以及前辈艺术家对审美图式与技法的革新。杨耀宁身体力行探索中国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品精彩纷呈,显示了艺术的纯度、思想的高度和当代审美精神。
画家简介
杨耀宁,著名山水画家,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兼山水画创作研究所所长,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作者简介
李慧,副研究员,江苏省文旅厅二级调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省作协会员,江苏民盟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