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燕生:中国或将经历类似1998年至2002年的结构调整期

张燕生:中国或将经历类似1998年至2002年的结构调整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低伏的CPI曲线贯穿了自2023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在2024年一季度,这条曲线缓慢爬升,最终搭在了坐标系的增速横轴上。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增长0%,其中1月至3月CPI同比增速分别为-0.8%、0.7%、0.1%。

与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相比,0%的增长率可以被视为一种回温的象征。但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每年仍旧保持在5%左右GDP增速,且还需要继续保持大致增速的经济体来说,0%的增长率仍显不足。

纵观中国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也曾数次陷入这一境况。据东吴证券研究所统计,1998年前后CPI同比为负持续22个月,2002年前后持续14个月,2009年前后持续9个月,2021年持续两个月。

对比这些历史的转折,目前低伏的CPI曲线释放了哪些信号?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何种变化?需要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吗?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4月11日,经济观察网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张燕生认为,2024年至2027年期间,中国很有可能经历与1998年至2002年类似的结构调整期。调整期需要的不是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需要的是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问题的一揽子政策,包括短期解决需求不足,中期实现房地产等大宗消费市场的止跌企稳和模式转型,长期解决动能、结构、体制机制转换和防风险问题。

张燕生表示,两个时期都面对危机冲击后的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上下一心、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要防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只说不做。

|专访|

经济观察网:2023年的低通胀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哪些问题?

张燕生:去年CPI、PPI、GDP平减指数都处于低位,反映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2023年年初,国内外预期中国经济会出现报复性反弹,人们期待中国经济会回到疫情前的合理增长轨道,但去年的经济增长证明人们的期待还没有实现。

2023年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实际增长5.2%,但这是在2022年GDP同比增长3%的基础上实现的;2023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1.4%,这也说明去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2.5%,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值,投资的贡献率也不到30%。

上述数据说明去年的内外需增长还是处于较低迷的状态,经济的恢复性增长面临诸多难题。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研判也是“2023年为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

经济观察网:如何理解今年一季度CPI依旧维持低增长?

张燕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对中国未来几年的GDP增速预测值一路走低,2024年2月IMF对中国2024年GDP增速预测值为4.6%。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走势还是取决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举措以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的各项宏观政策能否落地。今年赤字规模为4.0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1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为10.2万亿元。从这些可以看出,政府还是“当出手时则出手”。应当讲,今年中国经济有条件逆势而上,走出一条不同于国际组织以及很多经济学家所预测的增长曲线。

我认为从2024年至2027年,中国非常有可能经历与1998年至2002年类似的结构调整期。经过未来四年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短期内可能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变化会逐渐显现出来。

未来四年结构调整期的特点并不是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已显现出来,现在去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为时已晚。应该实施的是解决高质量发展前行主要障碍和问题的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在短期解决需求不足,中期实现房地产等大宗消费市场的止跌企稳和模式转型,长期解决动能、结构、体制机制转换和防风险问题,最终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增长支撑转向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撑。

经济观察网:未来四年的结构调整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是多少?

张燕生:2019年以前,经济学家对中国潜在GDP增速的预判是,“十四五”期间平均为5.5%左右,“十五五”期间平均为5%左右,“十六五”期间则维持在4.5%左右,但2020年至2023年GDP年均增速不到5%。

如果在未来四年结构性调整期中,中国能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我认为潜在GDP增速能回到2019年前人们所预测的增长曲线,即中国经济在2024年实现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在2025年及此后几年,回归合理增长区间,实现年均5%以上的GDP增速。

经济观察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CPI增长3%左右的目标,而许多国内机构预计为1%以下,你如何看待全年CPI走势和这样的目标设置?

张燕生:国内外机构对中国2024年CPI增速预测值均较低,但这是建立在中国宏观政策不出手的前提下。从CPI全年走势来看,需求不足实际上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如果国家没有针对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足、宏观政策支撑不足等问题出台相应对策,今年CPI增速可能会在1%以下。

经济观察网:2023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总体上近几年居民存款持续较高增加,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燕生:虽然数据整体保持增长,但各地区和各阶层存在差异。如果个人或企业对未来3年至5年不乐观,都会通过增加储蓄来防范未来可能需要经历的“过冬”时期。当然,如果今年各项政策开始落地,进而扭转人们的预期,居民存款的释放效应将会提振消费和投资增长。

经济观察网:如何看待此前频繁讨论的个人实际感受和宏观数据增长的“温度差”?

张燕生:我不认为两者有巨大反差。去年全球经济增长都不乐观,所以个人感受“遇冷”,感受与宏观经济趋势是一致的。去年中国经济仍是恢复性增长,并没有真正回到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去年GDP总量为126.06万亿元,但潜在水平能达到130万亿元,因此个人的感受肯定也不乐观。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泰州、深圳等经济中等发达和发达地区的人,对经济发展的感受会“更暖”一些。

经济观察网:近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被广泛讨论,此前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设备更新初步估算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如何去推动以旧换新?

张燕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存在巨大潜力。以推动发电设备更新为例,在中国实际运行的发电机组中,发电设备存在能效、功率较低的问题,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各种发电设备的效率、能效等都已达到全球比较先进的水平,因此需要推动现有发电设备的更新改造。

另一方面,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其实是个引子,潜意是通过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和新市民化等系列配套政策,来促进资源再配置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以及中等收入人群倍增等举措逐渐落地,这些政策能带来规模巨大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公共服务、家电家居等领域都会迎来新一轮的更新改造。

最后,在2024年至2027年结构调整期,要走出流行病大流行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解决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足、信心不足等问题,我们更需要的是上下一心、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要防止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只说不做。

我们期待2024年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

张燕生:中国或将经历类似1998年至2002年的结构调整期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