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人相轻,意思是说文人之间互相不服气,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的好坏各花入各眼,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建国以后,大陆现代文学家的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郭沫若屈居第二。

这俩人是谁也瞧不上谁,动辄就“口诛笔伐”彼此,来场“文斗”。

奇怪的是,这两位互怼了半个世纪的笔墨冤家,竟然从未见过面,完全体现出了文人的傲骨。

可是当鲁迅去世的时候,郭沫若情真意切地写下了一对肉麻的挽联,体现了他对鲁迅的尊敬之情。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一、早年纠葛

鲁迅比郭沫若大了十几岁,二人也同样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并且鲁迅成名已久,也愿意提携后辈。

按照常理来说,在那样一个左翼作家都很团结的年代,鲁迅和郭沫若应该能结下深厚的友谊,可是他们俩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敌对状态。

1920年,39岁的鲁迅已经在北京大学当上了老师,《狂人日记》也已经发表了两年,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急速攀升。

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们迎来了思想革命,阅读鲁迅的文章,学习鲁迅的思想成为了一种潮流。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一方面在宣统皇帝退位之后,思想解放成为了不可逆的大势,全国上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在思考中国该往何处去,鲁迅的文章又十分犀利,这让他俘获了一大批读者,青年学生都以鲁迅为精神旗帜。

但是郭沫若不这么认为,同样是1920年,比起风生水起的鲁迅,郭沫若才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当时的他正在着手翻译《浮士德》,也许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较深,郭沫若对鲁迅的文章有些不感冒。

他认为,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刻画太过于尖锐了,这完全是一种阶级优越感,鲁迅先生的小说也很无聊,郭沫若甚至都读不下去。

这很好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底层人民,都是生活在封建的旧社会,只有将现实彻底打破放在他们面前,这些人才能反应过来一点点。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鲁迅的笔锋之所以如此辛辣,是因为他恨铁不成钢,对于这个不惑之年的文人来说,写得批判性再高一点,愚昧的国人就能再少一点。

郭沫若太年轻,又太早成名,此时的他觉得依靠个人的努力就能有美好的明天,于是鲁迅的思想他是完全不同意的,次年郭沫若创办创造社,第一炮就瞄准了鲁迅。

创造社以批判鲁迅的《呐喊》为“噱头”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也让创造社迅速打开了知名度。

面对小辈们的“手段”,鲁迅倒是显得很大度,他只是说郭沫若太过激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鲁迅的不计较反而让郭沫若心生愧疚,鉴于鲁迅是留日学生老大哥的身份,他提出了合作,二人一起办《创造周报》。

二、关系破裂

《创造周报》初诞生的时候,二人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郭沫若的留学生身份,他办的报刊自然也吸引了很多留日归来的学生,但是在这些学生中间,又有一部分人对鲁迅十分反感。

其实还是文风上的问题,在革命年代,体谅和亲近劳苦大众是必经之路,谈救国不谈解救劳苦大众,那就不是革命。

鲁迅的文章和小说,将旧社会的底层写得太过真实,阿Q、祥林嫂、闰土等人都是成功的旧社会形象。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学生们认为,鲁迅是在讽刺他们,是瞧不起他们,就算是要反映旧时代的风貌,也不能用这样的方式。

郭沫若先是劝诫这些留学生,毕竟鲁迅是老大哥,不能这么干。

但随着反对的人越来越多,郭沫若也没办法了,只好结束了二人的合作。

但这都是小事,鲁迅也不会真的记在心上,导致二人关系最终破裂的还是“4·12政变”。

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批判老蒋,说他的种种行为是背叛国家、背叛革命,他也因此流亡日本。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恰好创造社的社员在此期间写文章呛了鲁迅,鲁迅是个谁都不服的人,他立马写了两篇文章,讥讽回去。

在日本的郭沫若得知后,气得不行,他觉得鲁迅这是在落井下石,于是大呼鲁迅是反革命,就此,两人的骂战正式开启。

其实在“4·12”政变之前,鲁迅先生就已经跟我党有过接触,政变后他积极救援涉事的学生,可惜没能成功,之后愤而辞职,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可见,在家国大义面前,其实鲁迅和郭沫若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二人都是爱国爱民的好文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贝。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三、郭的挽联

1930年,左联成立后,鲁迅奠定了自己在左翼作家中的地位,许多以前写文章批判过鲁迅的人都来跟他和解,只有郭沫若没有。

其实究其原因,还是面子拉不下来,在之前的骂战中,鲁、郭双方从一开始的扣帽子攻击,发展到彼此在文章中抠字眼,骂对方没文化,再到攻击私生活,以鲁迅的“才子加流氓”落下帷幕。

郭沫若完败,论吵架,鲁迅还没有输过。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沫若也不想见到鲁迅,郭沫若是有着一腔孤勇的,他认为当下的中国,只有不断前进,用发展来解决问题。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鲁迅不这么看,他是从富到穷,又从穷到富,一路走来阅遍了人间疾苦。因此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想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急不得,更不能信仰英雄主义,妄图依靠几个精英的力量就能带领民众走向共和。

1936年,战斗了一辈子的鲁迅先生病逝,郭沫若得知后,第一时间竟然感到有些寂寞,这个男人就像一朵乌云,自己一辈子也超越不了。

最后他为鲁迅写下挽联:“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有人认为这对挽联太过肉麻了,殊不知,这才是对知己最后的惺惺相惜啊。

来源:中国知网《珍藏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郭沫若手迹》吴长华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