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檄文,宣布反清,掀起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
其中作为主力的吴三桂,一度占领大半个南方,也让满清权贵担忧不已,甚至生起了退回关外的心思。
好在吴三桂年老加上犹豫不决,错过不少良机,这才让康熙缓过神来,最终平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说实话,三藩之乱算是清朝入关之后最为危险的时刻,稍有不慎,拖到准噶尔之乱,南北夹击下,结局怕不是好到哪里去。
因而康熙听闻吴三桂死后,感慨地说了一句:“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
有人说康熙不该贸然削藩,即便削藩也要等吴三桂死了在削。
但问题是三藩已经到了不得不削的时候了,毕竟三藩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只是因为入关后局势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个矛盾的爵位。
而且并不符合清朝的爵位管理制度,毕竟和比宗室亲王爵位还上档次,这其他人能忍?
康熙
三藩到底怎么产生的
三藩始于皇太极称帝时期的三顺王时期。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元崇德,宣布称帝,既然称帝了,自然得仿照中原王朝进行封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王爵。
登基没多久,皇太极在四月二十三日进行王爵的分封,分封的对象有两类,分别是宗室王爵和蒙古王爵。
宗室王爵:包括代善(礼亲王)、济尔哈朗(郑亲王)、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豪格(肃亲王)、岳托(成亲王)、阿济格(武英郡王)、杜度和阿巴泰则封为贝勒。
至于蒙古王爵,则是将一大批蒙古盟友分封了王爵,包括巴达礼封为土谢图亲王、吴克善为卓礼克图亲王等等。
和宗室王爵不同,这些蒙古获封的王爵的贵族都是当初和清朝结盟的蒙古部落首领或者他们的子侄,本质上就是一个外藩的王爵,和明朝当初册封的顺义王俺答一样。
三顺王
而到了四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再次册封王爵,只不过这次册封的事三个汉人王爵,即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史称“三顺王”。
看名字就知道,这三顺王的地位和意义,就和当初的俺答顺义王一样,属于清朝的外藩王爷。
要知道当时清朝还没入关,也没有地给他们,册封他们,纯粹是拉拢和彰显皇恩用的。
且他们的地位和实际权力是远远不如宗室王爵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这三个人并没入旗。
清朝的统治基本盘是八旗,八旗里既有满八旗、也有蒙古八旗,更有汉八旗。
不管怎么划分,本质上都是旗人
但不管怎么划分,本质上都是旗人,而旗人就属于清朝统治者的自己人。
此前被安置入旗的有一开始就加入的佟养性、范文程、宁完我等人,后有投降的明军将领李永芳、鲍承先、石廷柱、马光远等人。
至于为啥不让孔有德他们入旗,纯粹是皇太极为了集权罢了,让他们成为独立的汉人武装,打破八旗贵族分权问题以配合自己的集权。
但汉人也需要拉拢,总不能让旗人里的汉人去当王爷吧,那又回到八旗封王上了,所以皇太极拉这三个人当外藩王爷充门面。
如果按照皇太极这么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只是随着八旗的入关,这没啥实权的三顺王一下子成为实权藩王了,地位也变得尴尬起来。
从外藩王爵变成实权王爵
清朝入关占领中原,成为继明之后又一个中原王朝,加上受封平西王的吴三桂,汉人藩王一下子有四个了。
入关后,地位不一样了
而在南下平定的时候,这四个汉人王爷靠着特殊身份又拥有了更多领兵征战的权力,加上立了不少功,一下子让这些属于明面上的外藩王爵变成货真价实的实权王爵了。
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三顺王的爵位发生了变化,其中孔有德封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至于吴三桂,则还是初封的平西王。
身份和地位的悄然变化,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只不过最先不满的其实是汉军旗。
实际上从三顺王时期,汉军旗就对三顺王的王爵身份表示了不满了。
毕竟同样是投降明朝,凭什么他们能够封王?倒是满人认为,他们不过是外藩王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而不断有汉八旗抨击三顺王,三顺王能怎么办呢?只能被动招架防御罢了。
而入关后,这几个人权力和地位不断提高,汉军旗算是彻底盯上他们了,比如耿仲明就因说放纵部下私自藏匿逃人遭到弹劾,最终被逼的自尽。
这算是当时激烈斗争的一个缩影,毕竟入关后,汉军旗立的功劳不比他们差,加上这四个汉人王爷地位和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心里不平衡也是正常的。
顺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和其儿子孔廷训先后战死,四藩变成了三藩。
而随着永历政权的覆灭,三藩世袭罔替加上永镇地方的制度已经不太符合清朝初期的王爵管理制度了,也到了该解决或者改变的时候了。
世袭罔替和降等袭爵的冲突
众所周知,清朝宗室爵位除了几个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之外,都是降等袭爵的。
宗室爵位
在三藩之乱前,除了四个亲王三个郡王之外(多铎爵位一度降为郡王),其余的爵位都是严格降等袭爵的。
而且是真的严格,哪怕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子孙也是如此,而且清朝前期爵位的授予又异常严格,皇子都不一定能授予郡王,大部分都是贝勒、贝子之类。
比如和努尔哈赤征战天下的穆尔哈齐,到孙子辈的时候已经沦为闲散宗室;
而立下战功无数的阿巴泰,至死只是不能世袭的郡王;
至于杜度,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担任旗主,但至死只是不能世袭的贝勒;
这些还都是宗室,其他满清权贵如五大臣以及立功的汉臣,其功劳实际上是不逊于三藩的。
乾隆时期的出征图
在他们眼里,你吴三桂这些汉人什么身份?居然也能世袭罔替,甚至还是实封。
既然三藩都可以获得世袭罔替的王爵,那么朝廷是不要赐予他们这些人世袭罔替的地位呢?
另一方面,清朝又严格管理宗室,动不动就罚爵,有时候仅仅就是一次战败或者说错话,爵位可能就没了。
但三藩这边,按耿仲明收留逃人的做法,理应革去王爵,但多尔衮还是让其儿子耿继茂世袭王爵。
不怕严格,就怕一碗水端不平。
所以到了顺治末期,三藩既能永镇,又可以世袭罔替,让一帮为清朝入关立下战功的宗室和功臣们怎么想呢?更何况即便是宗室王爵,他们还不开藩的。
这么一来,三藩和满清固有的宗室爵位制度产生了冲突,会让自己的基本盘感觉到不公平的。
永历政权覆灭后,清朝要么将取消三藩,仿照孙可望的模式,王爵世袭几次后降爵处理。
要么就是让宗室出去开藩,然后对一些满汉功臣酌情赏赐王爵。
只是这么一来,清朝宗室又会走上明朝宗室老路,问题更多。
要么就是让宗室出去开藩,然后对一些满汉功臣酌情赏赐王爵
但此时的清朝什么都没做,辅佐康熙的四位辅臣也没意识到异姓诸侯王会给皇权带来的后果,反而继续让他们存在。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三藩彻底树大根深了,且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了。
三藩再不撤,国库都快撑不住了
说实话,如果仅仅就是三藩三个王府,康熙或许还能容忍,但问题是三藩背后还有几十万张嘴吃饭。
比如三藩之首的吴三桂,总辖四镇兵马,麾下有三万多士卒,这三万士卒背后又有不少家属,加上一帮武官等等,十几万人还是有的。
每年,三藩都要向朝廷索取千万两的白银军饷,其中吴三桂就要了五百万两。
不仅如此,三藩地位超然,又在境内垄断商贸、私征关税,至于横行不法那是家常便饭。
这意味着朝廷不仅没法收取这些地方的税收,还要每年搭上不少钱,至于三藩还掌握一定的官员任免权,三藩彻底沦为国中之国。
这样的三藩,再不撤,每年千万两白银白白送给他们,天知道他们还不要继续增加税额?到时候加还是不加呢?
《六国论》里,早就说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三藩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都朝廷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的时候,下一步自然是谋反了。
所以康熙不顾众人劝阻想要削藩,虽然康熙削藩急躁了一点,但真的没办法了。
毕竟西北准噶尔汗国开始崛起,图谋蒙古草原,一帮漠北蒙古部落蠢蠢欲动,康熙想要用兵,如果先用兵漠北,那么三藩必然会趁乱进攻。
南北加西边夹击更惨
倒不如趁准噶尔汗国没有动手的时候,掌握主动权削藩,避免他们联合。
事实上也是如此,三藩之乱平定没几年,康熙就三次噶尔丹。
所以回到当初这个节点上,康熙不削也得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