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徐国军 杨晓伦
《史记》记载,孔子迁于蔡三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晒書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奔忙与楚、蔡、叶之间的这段时间。
古人有夏季晒书的习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三引《中兴会要》称,绍兴“十四年五月七日,秘书郎张阐言,本省年例,入夏暴晒书籍自五月一日为始,至七月一日止。”四库《御定月令辑要▪夏令》“晒书画”条引《芸窗类记》,说“凡收蔵书画于未梅雨前晒极燥,顿匣柜中,厚以纸糊门及小缝,令不通风即不霉。”所以在古代一直有读书晒书的习俗,不少文人如刘敞、刘攽、曾几、王十朋、陆游、杨万里等人的诗文中,都常常会提到晒书。《清一统志》记载的文人晒书台有子贡(在连云港市赣榆)、曾点(在山东藤县)、闵子(在宿州市埇桥区)、郑玄(在山东淄川县)、王羲之(在山东临沂)、司马光(在湖北安陆)等人的晒书台,是他们读书晒书的地方。
与这些人的读书晒书不同,孔子晒书则是因为途中遇雨或车覆书湿。孔子周游列国,去鲁之卫、由卫经曹适宋、由宋过郑之陈、由陈之蔡、由蔡之叶之楚,去了很多地方,除了山东泰安、泗水、肥城,湖北京山、黄冈,河南永城、上蔡、叶县的晒书遗迹都与孔子游历至蔡国的经历有关。
《清一统志》记载,山东泰安晒书台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为孔子经游处。当地人建祠以祀,清代建有大成书院。山东泗水县晒书台,四库《山东通志》载,在县东五十里。顺治《泗水县志》称在“县东南六十里”的圣公山,“有孔子晒书台。”而县东北八里的泗台,相传为“孔子问礼老聃处。”光绪《肥城县志》记载肥城“县城西南三十”有晒书城,“相传为孔子经游处”,建有夫子庙,祭祀孔子和老聃。明清多有修缮,建有大成书院,列书院秋风为县八景之一,留有不少文人题咏。
明清黄冈县孔子晒书台称晒书场,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当地有孔子河、孔子山,相传孔子当年曾问津于此,建有问津书院。孔子山上有讲经台,左右为长沮、桀溺畈,西北隅为孔子晒书场。
湖北京山晒书台康熙《安陆府志》与光绪《京山县志》都有记载,说县南五十里有圣人岭,是当年孔子从蔡国去往楚国经过的地方。孔子师徒行经县北八十里的一处河沟时,不幸车翻,书简落到了水里。捞出后在岸边一处平台上晾晒,后人称晒书台。
河南永城晒书台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夫子山南坡夫子崖下。光绪《永城县志》记载:“县北六十里有芒砀山。吾夫子周流天下,过宋,经石岩下,曾避雨于斯,后遂名曰夫子崖。”崖前有一处宽敞平台,因书简被淋湿,孔子让弟子搬到这里晾晒,故名“晒书台”。
上蔡孔子晒书台在城北15公里的华陂乡陈蔡铺村西南、开(封)龚(家棚)公路西侧,是一片高出周围的岗地,相传为孔子遇雨晒书处。明朝时,人们在此建文庙,塑孔子像于其中,春秋祭祀。明末清初,趁兵荒马乱,有人在庙内供奉佛陀。虽然知县杨廷望认为“圣人时用竹简写书”,不用晒,孔子晒书乃俚俗妄传。但仍以“在圣人行事,苟有其可传者,不妨为之传”,在康熙二十八年撤去庙中佛像,复其旧制,“愿世之登晒书之台者,法圣人之行事”。在文庙外建晒书台石坊一座,上书“孔子晒书处”。在台东北五步外建晒书亭。后又有人甃石建台,上盖八角亭。当时晒书台文庙除三间大殿外,还建有大门三间,二门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尊经阁三间。杨廷望写有《书台记》,希望人“登此台也,四望无际,水波不兴,诵‘兕虎’之诗,演‘龟山’之操”“不必问当日所晒何书,即沐沂与点之章。”去感受孔子与曾点的“浴沂”快乐。杨廷望说的“沐沂与点之章”,典出《论语》中孔子与曾点的一段对话。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说孔子也希望像曾点说的,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尽兴而归,歌咏还家。
同治《叶县志》记载,孔子在来往蔡国与叶地的路上,车在叶县东四十里的地方陷到了泥洼里,后人把这个地方叫“溺车湾”,并建夫子庙。“晒书台在县北十里。相传孔子晒书于此,旧有庙,后废。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吕柳文重建。”
除孔子与文人晒书,刘义庆《世说新语》还记载一件晒書趣事,说大司马桓温手下参军郝隆虽然满腹经纶,却得不到重用。农历七月七日曝衣节这天,他见邻居曝晒衣物,自己也仰卧在院里,露着肚子在太阳底下晒。人们很好奇,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我晒书。”郝隆晒书的这则趣闻,后来被作为典故,形容人知识渊博,满腹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