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今年以来,包括华远地产和美的置业在内的多家上市房地产企业宣布退出房地产行业。7月7日晚,格力地产也公告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在房地产市场的角逐中,已有企业选择了离场。
2024年已经过半,伴随各项房产政策的调整,房产企业也在这个盛夏交出了半年成绩单。总体来看百强房企销售总额仍在下降,但同比降幅已连续4个月收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0834.7亿元,同比下降41.6%。且千亿房企仅剩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
专业人士表示,随着5.17新政的作用辐射加深,国企收旧换新等模式逐步落地等,房产企业抓紧机会推动销售增长,下半年楼市复苏仍有空间。
2024年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额排行榜前20名
百强房企销售总额为20834.7亿元
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仅剩6家
眨眼间,2024年已经过半,各行业近期陆续发出半年成绩单,其中百强房企上半年销售排行榜单已经发布。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为20834.7亿元,同比下降41.6%;销售目标完成率方面,2024年上半年,典型房企目标完成率均值为41.5%,而去年同期是63.2%。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8518.3亿元,同比降低39.5%,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销售额整体下降,千亿房企数量也随之减少。上半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仅剩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具体来看,保利上半年录得销售额1733亿元,稳居第一;中海实现销售金额1483亿元排第二;万科销售额1267.2亿元排名第三。此外,绿城中国、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建发房产、滨江集团、龙湖集团和越秀地产也在前十之列。
尽管上半年整体状况欠佳,但从单月销售情况来看,房企6月单月的销售情况较5月已有所好转。6月,TOP100房企单月销售额环比增长26.05%,近六成百强房企实现业绩环比增长,近三成房企实现业绩同比增长。
保利发展、绿城中国、华润置地、滨江集团、中国金茂、越秀地产、中国铁建、保利置业等企业也实现了单月业绩同比提升。其中华润、滨江、越秀、金茂、保利置业6月份业绩环比增长50%以上,保利、招商、绿城、龙湖也实现20%左右的增长。
房企拿地保持谨慎
央企、国企仍是主力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3801亿元,同比下降35.8%,相较1—5月降幅继续扩大。今年上半年,房企拿地保持谨慎之姿。
其中,2024年1—6月,建发房产拿地金额279亿元,位列行业第一;中建壹品位列第二,拿地金额213亿元;绿城中国位列第三,上半年耗资190亿元拿地。从新增货值来看,建发凭借608亿元的货值位列行业第一;华润置地以481亿元排名第二,中建壹品以470亿元排名第三。
从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来看,央企、国企仍是主力,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中有半数以上为央企、国企。中指研究院认为,这与稳健型央国企的资金状况相对较好有直接关系。
不过,据克而瑞统计,已拿地的百强房企中,有70%企业上半年投资额较去年同期下滑,销售TOP10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即便是央国企在2024年投资节奏大幅放缓。其中,超过三成企业同比降幅超过50%。上半年,多数民营房企已停止拿地,龙湖集团、滨江集团是行业为数不多还在积极土储的民营房企之一。
5.17新政提振市场情绪
下半年楼市复苏仍有空间
今年年初,监管层即明确稳市场、防风险、促转型政策方向。4月30日,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定调楼市,政策着力“稳市场”“去库存”。5月17日,央行等各部委发出重磅的信贷新政,将全国层面的购房信贷政策带到“历史最宽松时代”。之后多个城市积极跟进落实相关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取消商贷利率下限、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等。
从市场表现来看,政策效果逐渐显效,核心城市市场情绪回升,以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看,在房企年中业绩冲刺带动下,6月重点城市新房成交规模环比5月有所回升,同时在基数回落的影响下,6月同比降幅明显收窄。二手房市场活跃度保持在高位,并在同期低基数下同比转增,成交表现整体好于新房,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政策效果明显,其中上海6月以来二手房多日网签量超千套。
“整体来看,“517”一揽子房地产政策的落地,对市场信心有较好的提振作用,短期一、二线城市活跃度提升,但从底层逻辑上,居民收入才是房产市场恢复的关键,目前全国新房市场短期或仍处于筑底阶段。”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璐表示,政策还有走深空间,供需两侧同时优化,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提升,下半年房企销售仍有较大空间。
“从房企来看,加快去库存是下半年的关键。”封面房产智库首席研究员、四川产和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森表示,在政策方面,政府收储未售新房、国企收旧换新等模式逐步落地,随着配套资金的落地落实,预计将对房企去化库存起到积极作用。但对房企来说,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下房企应加快促销力度,抓紧机会推动销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