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白背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水稻灾害性病毒病。该病2001年在广东阳江市被发现;2009年在大陆南方稻区发生范围迅速扩大;2017年在南宁市晚稻局部稻区暴发为害,2019年以来为害得到控制,但田间仍可零星发现被害植株。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一旦暴发将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被列为大陆一类农作病虫害。
图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害后导致水稻绝收
图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田为害状
在田间我们该如何识别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呢?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辨别:
▶植株矮化,分蘖多,叶色深绿,叶片僵直;
图3 发病植株明显矮化
图4 左边为受侵染植株右边为正常植株
▶茎节有倒生根、高节位有分枝;
图5 左边为染病植株上的倒生根;右边为高节位分枝
▶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毫米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
图6 病株茎秆表面乳白色瘤状突起
▶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图7 左边为健康植株,右边为染病植株
▶穗期抽穗不完全,剑叶基部皱缩。
图8 剑叶基部皱缩,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
了解如何识别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后
我们还需要了解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是如何传播的
↓↓↓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并不能由种子带毒传播,主要通过白背飞虱携带病毒感染水稻植株。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以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
白背飞虱是水稻迁飞性害虫,在南宁市常年发生,近年来晚稻发生程度维持在偏轻至中等。
图9 水稻基部的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重点来啦!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大家一定要收藏好哦~
防治策略: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的目的。
防治关键:要早。防治越早,效果越好。
防治重点时期:秧苗期和大田初期。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健身栽培控害
1、避免种植高感病品种,注意避免种植往年发病重的品种;
2、推行防虫网全程育秧,水稻播种后用20目以上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的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防止飞虱等传毒媒介为害,有效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
3、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4、中稻区播种期适当提前,避开白背飞虱迁入高峰期与秧田、大田前期相遇,减少白背飞虱带毒传播的几率。
5.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应及时拔除病株(丛),就地深埋,再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分蘖生长。
(二)药剂浸种或拌种
每公斤稻种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g+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4g拌种;或用60%吡虫啉拌种剂20ml+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4g拌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三)因地制宜“治虫防病”
根据田间稻飞虱虫情监测情况适时进行防治。
1、秧田期抓好稻飞虱防治。防虫网育秧或经浸种(或拌种)处理的,秧苗期施“送嫁药”一次;没有药剂浸种(或拌种)处理的以及没有防虫网育秧的要施药2次,即3叶1心期喷药一次,移栽前3-5天与防治其他病虫一起喷施“送嫁药”,药剂采用吡虫啉或噻虫嗪加毒氟磷或病毒A,稻瘟病、螟虫重发区,应加施相应的对口药剂。
2、抓好本田期尤其是本田前期防治。移栽后约10天即分蘖盛期施一次药,同时,要兼顾稻飞虱的全程治理,视虫情开展防治。
3、合理选用农药。秧田期选用速效、长效性药剂,如吡虫啉或唏啶虫胺加毒氟磷等;大田期选用持效性好的药剂,如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醚菊酯、噻虫嗪、呋虫胺、噻嗪酮等,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注意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发布的转载内容及配图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内容真实性由原作者保留,本号不做承诺,如涉及内容、图片的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来源:南宁市植物保护站
作者:陈思妤
编辑:南宁市农业信息中心
法律顾问单位:广西法严律师事务所
如需转载分享,请注明来源“南宁农业”今日头条号,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