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5师师长林总率主力南下,准备在吕梁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没想到的是,由于他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缴获来的日本战马,被阎锡山部哨兵开枪击中,差点要了命。
伤势严重,林总只能回到后方治疗,部队该由谁带呢?毛主席和滕代远觉得罗荣桓不错,可以兼任代师长。
但八路军总部的朱老总、彭老总,更属意军事干部出身的陈光。两道命令相差几个小时,最终是陈光成为115师代师长。
说起来这不是陈光第一次代林总了,1936年林总到抗大担任校长,陈光也代理过红一军团军团长。由此可见,中央领导们都非常器重陈光,有将他当成林总接班人培养的意思。
按道理来讲,陈光能得到如此重视,这个“代”字只是过渡,只要表现出色,成为正职不过时间问题。
但现实是,他当了5年代师长,始终没有转正,后来还直接被调回延安了。为何如此呢?
山东本土武装的主要负责人黎玉曾说出过一个观点:陈光不懂战术,爱死打硬拼,给部队造成不小的伤亡。
115师会入鲁发展,跟黎玉有很大的关系。此人在1936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一直在积极发展革命。
全面抗战爆发后,黎玉领导山东省委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并成功将起义力量保存下来,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
到1938年4月黎玉回延安汇报工作时,游击支队已有25个团、2万余人的正规武装,另还有一万多民兵。
没要中央的支援,山东能发展出这个成绩,毛主席为之欣喜不已。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就该将山东打造成重点抗日根据地。
于是,主席下令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主力挺进山东。
1938年11月,115师分批出发,先是685团3000多人以“苏鲁豫支队”番号向微山湖以西挺进,后陈、罗带着师直属部队及686团5000余人以“东进支队”番号向鲁西南挺进。
1939年3月,115师成功抵达山东,开始全力发展、拔除多个日军据点。本来情况一片大好,没想到115师很快就碰了个“钉子”,陈光还因此备受质疑。
日寇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通过情报得知,“东进支队”就是在平型关伏击过日军的115师,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决定派出重兵进攻。
他秘密集结两个旅及十多个城镇的守备军共8000多人,兵分九路向泰西地区发起攻击,想要一口气吃掉“东进支队”。
1938年5月9日,罗荣桓到东汶宁支队传达延安会议精神,驻扎在泰西陆房村一带的师部,只有陈光坐镇。
这天侦察部队像往常一样前出10余里探查环境,发现有大批日军在行动。由于这正好是日军部队换防的日子,陈光就没引起重视。
谁能想到,这正是尾高龟藏的计策。他知道城镇里肯定会有八路军的探子,大规模调动瞒不过所有人,因此就特意选在部队换防期间进军,导致115师吃了大亏。
10日晚,日寇将陆房团团围住,所幸他们不善夜战,没有对准备不足的八路军发起进攻,给了一定的喘息时间。
陈光见情况紧急,便率大队人马往西南方向突围,然而到达大汶河一带时,发现南岸已被封锁,只好下令折返回大峰山方向。
11日天刚亮,日寇朝着陆房上空打出三发信号弹,这是他们约定的进攻信号,随即炮兵发动攻击。
此时的敌我力量非常悬殊,被围的八路军只有1000余人是战斗人员,而尾高龟藏集结了5000多日军、近3000伪军,看起来毫无胜算。
好在这1000多人大部分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作战经验丰富,即便被围,也没有慌乱,仍然冷静对敌。
只是,本该出面镇定人心的代师长陈光,表现得就有些不尽人意。部队撤往大峰山方向的途中,日寇进行猛烈轰击,115师机关大队的骡马受到惊吓到处窜,整个师部都乱了套。
陈光本来就一天一夜没吃没睡,如此情况更让他急火攻心,当即晕了过去。
幸好686团团长张仁初果断下令让1营、团特务连、侦察连迅速抢占附近的制高点,这让我方暂时稳住局面。陈光苏醒后,也派出师特务营抢占北、东两个方向的制高点。
后来战斗胶着时,陈光又太激动,不在师部坐镇,反而跑到了2营去抵前指挥,整整6个多小时不在师指挥部。
这怎么说呢,虽然很有勇气,但他是最高指挥,不统筹全局而关注一部,有些不太妥当。还好师部的参谋处长王秉璋、侦察科长李作鹏等人军事能力也强,总体没出什么乱子,否则陈光还会有责任。
次日拂晓,115师冲出包围圈,从战损比来看,日寇伤亡1300多人,115师伤亡350多人,不算失败。
但陈光战前未察觉,战斗过程中又多有失误,且伤亡的300多人大部分是老红军、是队伍的精华、是开辟根据地的种子,因此部队上下都对陈光有一定的意见。
时任山东纵队政委的黎玉,虽然之前没跟陈光接触过,但也从内部战报中看到了这些信息。后来几次配合作战,黎玉也感觉陈光战术有问题。
比如第三次甲子山讨叛战役,陈光指挥115师教5旅、教2旅第6团、新111师、山东军区2旅第5、第6团以及滨海军分区独立团等部进攻叛军孙焕彩。
一开始打得很顺利,但孙焕彩很快就龟缩到刘家东山一带,利用坚固的工事,居高临下顽抗。由于缺乏攻坚装备,我方主攻的教5旅13团伤亡惨重。
这时原山纵领导人朱瑞就建议先撤,等待合适的机会再打。但陈光已经上头,坚决不肯退,两人在会议上争论拍桌。
罗荣桓无奈,只能暂时休会,一个一个协调。最后罗帅下达命令,围而不打,待敌人耗不下去要突围时,再用炮轰。此法果然奏效。
如果按照陈光的打法,甲子山肯定能拿下来,但我军付出的伤亡要大很多。黎玉也是见过很多次陈光一上头就不顾后果,因此才给出评价:
他不讲战术,经常死打硬拼。一个负责军事领导和指挥的人,总是动不动就下死命令攻打坚固的碉堡,导致部队伤亡重大。罗荣桓多次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但这个人听不进去。
陈光这个脾气,可以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后来在延安,他跟毛主席也有过不快;在东北,跟林总也闹过矛盾;在广东,跟叶帅也拍过桌子。最终,就走了极端。
那么高的起点,却是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