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唐 ·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唐朝已经由繁荣鼎盛走向逐步衰败。张旭借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创作了这首七绝写景诗,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开篇“隐隐飞桥隔野烟”,以远景入手,描绘了一幅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飞桥若隐若现的幽深画面,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仙境之感。“石矶西畔问渔船”,镜头拉近,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向溪中漂流的渔船询问,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近景之中。
诗人通过询问渔人,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深切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明知桃花源是虚构的,却仍忍不住发问,这种明知故问的背后,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渺茫难求之感。末句“洞在清溪何处边?”以问句结尾,不仅留下了悬念,引人遐想,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诗歌构思婉曲,布局新颖。诗人由远及近、由实入虚地描绘景物,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用词精炼,意境空灵。如“隐隐”、“飞桥”、“野烟”等词,都给人以朦胧美之感;而“尽日随流水”则形象地描绘了桃花随水漂流的景象,寓意深远。
山行留客 唐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辉”,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山中万物复苏、光彩夺目的景象。这里的“弄”字用得极为巧妙,赋予了山光物态以人的情态,使得整个画面活灵活现,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莫为轻阴便拟归”,诗人在此处进行了情感的转折。他告诫游人,不要因为一点点轻微的阴云就打算离去。这里既是对游人的挽留,也透露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深深喜爱,不愿因小小的天气变化而错过。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留客的理由。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雨意,但当你深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也会因为山中的湿气而沾湿衣裳。这里诗人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山中景色的独特与迷人,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哲理:真正的美景往往隐藏在不易察觉之处,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索。
春游值雨 唐 · 张旭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欲寻轩槛列清尊”,诗人开篇即表达了春游的初衷,想要寻找一处高雅的亭台楼阁,摆上美酒佳肴,享受春日的惬意。这里的“轩槛”指的是高敞的亭台,“清尊”则指美酒,共同营造出一种闲适而高雅的春游氛围。
“江上烟云向晚昏”,然而,诗人的春游计划却遭遇了不期而遇的雨天。江面上烟云弥漫,傍晚时分天色渐暗,春雨绵绵,给原本期待的春游带来了一丝遗憾。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面对春雨,诗人并未完全失望,而是寄托希望于东风,希望它能吹散雨云,让明天的天气转好。因为诗人还期待着明天能够顺利进入那美丽的花园,继续他的春游之旅。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游遇雨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追求。尽管遭遇了雨天的小插曲,但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期待着明天能够继续享受春游的乐趣。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
春草 唐 · 张旭
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春草青青万里馀”,开篇即描绘了一幅春草茂盛、绵延万里的壮阔景象。春草青青,生机勃勃,给人以无限生机与希望之感。然而,这广袤的春草也寓含着离愁的广阔与深重。
“边城落日见离居”,诗人将视角转向边城,落日余晖中,离人的居所显得格外凄凉。边城的荒凉与落日的孤寂相结合,进一步烘托出离愁别绪的氛围。
“情知海上三年别”,诗人直接表达了离别之情。海上三年,时间漫长,离别之苦愈发深沉。这里的“海上”可能寓指远方的离别,也可能象征着难以逾越的隔阂。
“不寄云间一纸书”,结句以书信未寄的遗憾收尾。云间,寓意高远、难以触及之地,也象征着书信的难以传递。离人之间,书信未通,更添一份愁绪与无奈。
#原创诗歌##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头条创作挑战赛##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