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民康之乱蜂起,内有农民起义困扰,外有后金入侵威胁。身居帝位的崇祯皇帝无能无谋,更是杀害了有功大臣袁崇焕。在这危急关头,明廷外戍重镇锦州被后金皇太极包围,崇祯派遣大将洪承畴率领13万精锐部队前去增援。按理说人多势众的明军定能轻松解围,但最终洪承畴竟然大败投降,锦州也失而复失。这到底是何原因?崇祯朝野失计所致,还是军事指挥无能造成的惨败?
崇祯即位不久,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年幼的他面对汹汹涌来的各种危机,显然应对无方。崇祯生性多疑猜忌,更是杀害了可谓是国之重臣的袁崇焕,遭到朝野谴责。在这万分危急存亡之秋,崇祯更加手足无措,战战兢兢。
就在这时,明朝防线重镇锦州遭到后金军队的围困。锦州乃是保护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若其失守,後金就可以直扑京城。眼见大敌压境,崇祯自知无计可施,只得听从谗佞奸臣的建议,将兵权交予大将洪承畴。
洪承畴原本雄才大略,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征战农民军时屡建奇功。崇祯朝野对他寄予厚望,认为只有洪承畴这等人才,方能扭转颓势。获此重任的洪承畴毅然挺身而出,遵旨率领13万精锐大军前往锦州救援。
按理说,这支精锐铁军加上洪承畴的指挥才华,足以击退后金的围困。可谓人多势众,攻下锦州指日可待。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最终洪承畴不但没有解除锦州之围,反而大军覆没,自己更是被俘虏投降。13万大军就这样付之一炬,令明室雪上加霜。这究竟是何原因所致?
原来,作为旁观者的崇祯看不清前线实际情况,遥控指挥大军对洪承畴百般干涉和怀疑。每每洪承畴提出审慎的作战计划,都会被朝中奸佞所诬蔑,引起崇祯的不信任。于是崇祯便一味地催促进攻,不听从洪承畴的分析和建议。洪承畴虽然明白此举危险万分,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听从君命冒险一搏。
明室正遭农民起义内忧重重,外有后金压境锦州更是虎视眈眈。崇祯既无才略自御,也无良臣可与共谋对策。朝野上下皆困于危局之中,四顾无援。
就在此时,作为锦州增援大军主帅的洪承畴汇报说,军士在长途跋涉后已疲惫不堪,暂需整顿调息才可冲锋陷阵。洪承畴更是极力劝说崇祯,切勿操之过急鲁莽出兵,免蹈覆辙。
然而,眼见大敌压境,崇祯又岂能坐视不理。他焦虑万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怀疑洪承畴迟疑观望别有用心,遂命廷臣严厉斥责洪承畴临阵退缩、有拖延战机之嫌。
洪承畴原本就是从农民军战火中磨练出来的将才,自知保存实力方能致胜。可无论他如何解释,陛下都听而不闻。崇祯恐后金乘虚而入,形势一旦岌岌可危便万劫不复。于是下达军令,迫令洪承畴速率大军救锦州。
洪承畴见君命难违,只得挥师疲惫之师出击。然而后金固若金汤,洪承畴此去无疑是赴汤蹈火。明军虽云兵多将广,但疲乏之师何所凭恃?这一仗,败绩可卜矣。
明室危在旦夕,崇祯焦虑重重终遭昏聩。洪承畴识势当机,曾私下遣人前往京师,专门禀报前线形势并建议保全实力以待时机。然而崇祯听信谗言,反怀疑洪承畴有私心曲意。
原来前朝遗老胡盛拮据反对出兵救锦州。胡盛拮年已古稀,自幼年便饱读兵书,颇有些阅兵之见。他分析认为:后金乃敌国凶残,明军此时不宜轻易恋战。不如暂退保守,待机重整旗鼓再行出击。只可惜崇祯并未采纳这一切智之见。
洪承畴也与胡盛拮同一见解,认为眼下出师作战无异于被敌军诱敌深入。况且军士体力已极疲惫,倘强行冲锋未可知会否全军覆没。因此洪承畴遣人入京师,禀明实情并劝阻莽撞。
然而崇祯对洪承畴素无好感,加之奸佞谗佞处处贬低洪承畴,令崇祯对其更生疑虑。崇祯认定洪承畴有谋反之心,潜藏私心曲意。于是将洪承畴的婉劝全盘否决,反而严令其速战速决。
虽然明军人多将广,但出师欠佳准备便注定会吃亏。洪承畴本欲调遣辎重军从塔山口粮运输,以保障大军后勤补给。然而崇祯操之过急,令其不得不草草出阵。
后金这一仗,皇太极可谓運籌帷幄部署已久。不但在锦州方圆数十里布下天罗地网,就连后方运输线也切断一空。洪承畴迅疾引军救锦州时,恰如皇太极掌心捻象般步步为计。
行军初期,洪承畴军中辎重辐辏严整。然而进行数日,补给线被切断便陷入了被动困局。眼见大军越深入敌军掌控区,粮草越加紧绌。洪承畴方才觉出上当受骗,却已为时已晚。
洪承畴草率出击,便陷入了敌军早已布下的困局之中。岂料后金兵多将广,加之地利之便占尽上风。
初期,明军虽勉力反抗但早已力不从心。大军行进道路早被敌军掌控,无计可施。每当明军渡河通过时,便遭到后金箭石横扫袭扰,伤亡不计其数。
洪承畴亲自督阵,屡次临危不惧亲自冲锋。然而明军粮草告殆,军心渐散。再加上后金无孔不入的袭扰,阻断了明军前进的步伐。一旦驻足便有覆没之虞,不得不节节败退。
洪承畴原本率领13万锐师前来,可在这一路艰难行军中已元气大伤。骑兵连同马匹也已疲于奔命,步卒手无火力几欲溃散。
洪承畴力求全军坚守阵地,不让后金继续掣肘分割扰攻。但双方人马相持已达数月有余,明军渐渐捉襟见肘。到最后,洪承畴统领的13万大军只余3万馀人尚能执器。其他无不伤残或阵亡,伤亡率高达七成有余。
洪承畴识时务者为俊杰,绝不轻言放弃。但眼见形势危在旦夕,手下将士又渐疲敝余勇,他不得不求和议和。然而后金君主皇太极昔日与明交恶已久,遂拒不相见。
洪承畴虽然在绝境之中硬着头皮求和,但心中亦明白战局已去,非一时之祸。故而他同时筹划以残余之众突围回援。
只可惜手下残兵已然狼狈不堪,几乎无法维系战阵。洪承畴不得不焚毁军资储备,以图减轻包袱减员增速。但离营越远,后金包围便越紧逼。转瞬之间,洪承畴便被俘虏在了阵中。
崇祯即位时襁褓中孩童,朝野谁能掌控大局?明室已然日薄西山,昔日霸主江山正被一众农民起义阻断咽喉。就在此时,后金亦趁虚而入大肆入侵辽东地区,眼看就要直扑京师。
崇祯在位早年,便遭遇如此重重困境。内有农民起义蚁附骐济,外有后金狰狞肆虐。以崇祯年幼无经验,岂能驾驭如此大局?他只得听从宦官奸佞谗言,任意妄为。杀害了国之重臣袁崇焕,断送了一方明室栋梁。
虽然崇祯聪敏过人,但面对危机却是应接不暇。他痛恨自己当年昏庸无知,导致先期便落入被动。眼见明室日渐穷困,崇祯亦下决心振作扭转乾坤。只可惜等到崇祯束手无策之际,机会已今非昔比。
崇祯虽已惊觉当前危局,但阻挡外敌犹如杯水车薪。锦州城这座京畿重镇在农民军洪承彝的猛攻下终于失守。
洪承彝乃农民军头目,此前便因兵燹连绵不绝而进犯了辽东各地。明军固然尚有龙虎将佐镇守锦州,但在农民军狂热进攻下终究渐渐力有未逮。锦州城失而复失,成了接下来后金直扑京师的最大阻碍。
四面楚歌之际,崇祯焦头烂额维持不住朝纲。幸而有洪承畴这等将领力保锦州尚未全失,但眼见后金骑兵大军杀气腾腾压境,崇祯亦束手无策。他痛心疾首,只得把锦州一线防御交予洪承畴全权处置。
后金兵锐势猛已攻破明军重镇锦州城。皇太极麾下阿山等谋臣屡立赫赫战功,沿途不遇什么足以阻挡前锋的障碍。
皇太极虽说兵行险招,但攻陷锦州城已是必争之地。一旦锦州尽毁,后金便可直扑内地抵达京师。尽管明军号称人多将广,但眼见锦州呈孤岛之险境,皇太极断定明室已无还手之力。
洪承畴大军在锦州一线被彻底击溃,明室由此陷入绝境。皇太极乘胜追击,决不手软放过这个良机。他一改过往慎重作风,亲自督阵督战。
农民军在这一时期也如虎添翼,皆乘隙而入向京师推进。崇祯不得不亲自坐镇军中,维持最后的朝廷体面。可当年任命袁崇焕时他尚年少无知,反唆使宦官诬陷大将领袁崇焕致使丧失一员能将。如今内忧重重,手下竟无一人可以托付重任。
皇太极所向披靡,直扑京师虎视眈眈。崇祯不得不遣散亲军英勇善战的"锦衣卫"试图阻拦敌军。可最终亦徒劳无功,锦衣卫在皇太极麾下谋士阿桂的诡计下尽数覆没。
崇祯连年战祸连绵不绝,亲军折损惨重。皇太极麾下八旗铁骑此刻如猛虎下山般阵势滚滚而来,势不可挡。明军虽仍人多将广,但无可奈何战斗力被消耗殆尽。
农民军在此时亦借机乘虚肆虐,蹂躏平民疯狂掠夺财物。内忧外患之下,崇祯焦虑万分宦官亦丧失理智。他们未曾上过战场自知无力招架,私下里拼命阻止崇祯亲征。崇祯虽勉强听命,但内心早已对这些昏庸无能的宦官怀恨在心。
宦官们借故一再迟滞军心,阻拦崇祯亲征北方。他们心知若亲征北顿必会遭受重创,故极力阻拦。但几番绥靖无果,皇太极大军已如狂风骤雨般压境京城。崇祯再度亲临军帐亲自督阵,却已为时已晚。
当朝廷无力抵御外敌之时,内忧亦接踵而至。农民军正乘虚直扑京城肆意掳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宫廷禁军见朝廷穷途末路,无力反抗亦投鼠忌器。
最后,崇祯甚至禁不住下旨焚于紫禁城。当熊熊烈火席卷皇宫上下之际,皇太极麾下八旗铁骑已直扑紫禁城下。庶民哭号遍地,京师陷入一片人间炼狱。
后金军乘胜而入,直扑紫禁城门。崇祯身陷重围无路可退,禁不住亲手毒死了妻儿。最终上吊紫禁城楼自尽而亡,结束了明王朝近三百年基业。皇太极于是得以安然入主紫禁城,建立了清朝政权延续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