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出生时就被视为神圣的转世灵童,获得了黄教中班禅和达赖的支持。这种独特的身份让他在藏蒙地区拥有极高的号召力。他志存高远,心怀统一西北游牧部落的宏图大计。
青年时代,噶尔丹先后在准葛尔地区集结了大批游牧民众,并获得了俄罗斯的军火支援,为日后建立统一的游牧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利用自身宗教身份的影响力,团结了广大藏蒙游牧民族,将其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噶尔丹打败了周边的其他游牧部落酋长,最终一统了从天山南路到阿尔泰山一带辽阔的游牧区,建立了具有较强实力的准葛尔汗国。新兴的准葛尔汗国国土广阔,版图几乎横跨了整个西北边陲,地处沙俄和大清帝国的要冲之地。
作为准葛尔汗国的开国君主,噶尔丹非常精明能干。他不但巧妙运用了宗教力量团结游牧民众,而且大力发展军事实力,确保新兴国家立足之本。他还与沙俄结盟,获取了大量先进的火器,极大增强了准葛尔军队的战斗力。
大清朝廷对于西北边陲地区的扩张野心自然虎视眈眈。作为统治者,康熙皇帝绝不希望看到噶尔丹一统西北,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游牧国家。因此,双方之间的矛盾就注定了无法化解。
除了地缘政治上的利益冲突,宗教信仰的因素也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作为一位藏传佛教信徒,噶尔丹与大清皇室所信奉的满清萨满教教义南辕北辙。宗教观念上的分歧加深了双方的隔阂,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康熙帝对噶尔丹的崛起并未视而不见,他清楚意识到了西北边陲的重要性。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他任命了阿尔尼主理这一重任。阿尔尼是当时主管理藩院的重要官员,对蒙古地区的情况了解颇深。
阿尔尼被赋予了两大职责:一是调动军队,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全力阻挡噶尔丹军队的进犯;二是负责军情侦察,密切关注敌军的一举一动,及时向朝廷汇报最新军情动向。康熙帝希望借助阿尔尼的地理和民情优势,制定出精密细致的作战方针。
然而,阿尔尼却未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整个战役的前期,噶尔丹军队的行踪几度被他失去了踪迹,军情侦察工作存在重大疏漏。从1690年3月到5月,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阿尔尼竟然无法掌握准噶尔军队的确切动向和去向,让朝廷对敌军的部署一无所知。
直到5月下旬,阿尔尼才汇报称噶尔丹于5月初三日渡过乌尔扎河,正在向喀尔喀地区推进,实力约3万人马。这一迟来的军情报告,令康熙帝对阿尔尼的指挥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基于阿尔尼的军报,康熙帝下令调遣大量增援部队,并亲自挂帅督战。包括科尔沁十旗预备军、禁军护卫队、左翼军、右冀军以及蒙古军和盛京驻军在内的大批军队,被紧急征调前往阿尔尼的主力阵地会合。
然而,由于阿尔尼迟迟未能锁定噶尔丹的准确位置,增援部队的出师时间一再推迟。当噶尔丹6月14日抵达乌尔会河时,清军的主力部队尚未到位。最终,在决战打响之时,援军无法及时赶到,只有阿尔尼率领的2万军队在场与准噶尔军抗衡。因时间操作失当,清军的兵力明显处于劣势。
噶尔丹深知,要想战胜强大的清军,单凭人马的数量优势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运用精湛的战略策略,给予清军一记重创。为此,噶尔丹首先采取了隐蔽行军的战术,力图在进攻之前最大限度地隐藏自身的行踪。
在整个行军的过程中,准噶尔军队都秉承了严格的纪律,不留踪迹是他们最基本的行动守则。每当驻扎营地时,军中便有专人负责抹去地面的所有足迹。同时,为了防止被敌人侦查到阵营的烟火,噶尔丹下令全军生火做饭时只能采用特制的无烟炭火。
除了隐藏行踪,噶尔丹还采取了分兵伪装的战略。他将大军暗中分成数路,从不同的方向行进,制造出游击队的假象,使清军无法判断主力军队的实际规模和位置。
更为诡计的是,噶尔丹还专门抽调出一支"伪军",由他的亲信拉腾汗率领。这支伪军的任务就是故意露出行踪,吸引清军的注意力,为主力军队的突袭扫清障碍。果不其然,清军的侦查兵很快就发现了拉腾汗军队的踪迹,并将其当做噶尔丹的主力前锋,急忙向康熙帝报告。
就在清军全神贯注于应对"拉腾汗伪军"的同时,噶尔丹的主力军队早已悄然抵达了乌尔会河地区,并秘密部署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他挑选了一处地形隐蔽、视野开阔的山麓平原,将大军伪装在山石树丛之中,静候猎物上钩。
尽管噶尔丹采取了种种策略隐藏行踪,但清军终究还是发现了他军队的踪迹。6月14日,阿尔尼获报称噶尔丹军队已抵达乌尔会河地区,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然而,面对久经沙场的噶尔丹,阿尔尼却显得过于轻敌了。他根本没有对敌军的实力作出充分评估,过于自信地认为凭借清军的装备和数量优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溃对手。
基于这种草率的判断,阿尔尼决定先行出击,不等增援部队到来。6月15日,他率领约2万清军主力迎着噶尔丹军队的方向直捣黑山,试图一举击溃敌军。
出师未久,阿尔尼的部队就遭到了噶尔丹军队的伏击。在乌尔会河附近的黑山麓,清军陷入了敌人预先布置的重重包围圈。阿尔尼对战场环境的不熟悉,使得他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首先,他没有先派出斥候侦查周边环境,就贸然率军深入;其次,他将大军集中在同一地点,缺乏战略分兵的意识;再次,他未能注意到黑山麓地形的天然劣势,让部队很快就陷入了重重包围。
就在阿尔尼的军队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时,噶尔丹军队开始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利用山间藏匿的有利地形,从四面八方瞬间包抄了清军。同时,隐藏在黑山山脚下的噶尔丹主力也乘虚而入,给予了阿尔尼最后的重击。
阿尔尼军队在乌尔会河的惨败,让康熙帝大为震惊。他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性,决定亲自挂帅出征,力图扭转局面。6月下旬,康熙帝带领着数万大清铁骑,离开盛京直逼战场。
7月初,增援部队陆续与康熙帝会师。此时的清军已集结了将近10万精锐之师,兵力远超噶尔丹军队。然而,面对素有"草原雄狮"之称的噶尔丹,康熙帝并没有掉以轻心。
为了慎重起见,康熙命令军队进行为期数日的休整,同时亲自视察作战地形,制定周密的战略部署。他希望借助清军的人数优势,在坚固的防御阵地施以重击,一举歼灭噶尔丹的主力。
7月中旬,双方在科布多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决战。然而,即便清军占据了地利,但噶尔丹军队的战术素养依旧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矫健机动,时而分兵造成攻击空隙,时而集中兵力猛攻清军阵地。
更为震撼的是,噶尔丹竟然冒险亲自带队深入敌阵,在清军的包围圈内施展游击战术,给予对手重创。康熙帝的亲征大军阵脚大乱,损失惨重。最终,清军不得不采取固守阵地的守势战术,放弃主动出击。
经过数月的苦战,清军的精锐部队损失过半,难以为继。康熙只能命令余部迅速撤离,放弃与噶尔丹军队一决高下。这无疑是当朝最大的军事耻辱,也标志着康熙皇帝夺取西北疆域的野心,遭受了彻底的挫折。
就这样,噶尔丹凭借精湛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卓越的战术布置,最终击溃了强大的清军。康熙虽然亲征督战,却无功而返,当年夏天竟被迫狼狈撤军。从此,噶尔丹的准葛尔汗国雄踞西北腹地,他本人也一跃成为蒙古平原上的新晋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