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重大问题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科学性与适用性三大关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为理论指导,吸收借鉴各国现代化实践的共同特征,探索提出经济发展、社会进程、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治理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为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中国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大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报告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课题做了科学精准和有理有力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强起来”政治经济学的整体表征③。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④。因此,如何评估、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实践与典型特征出发,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系统分析其与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权衡取舍与潜在冲突,科学理性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阶段性安排和总体性实现程度。

  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艰巨性复杂性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处理好指标体系顶层设计的宏观与微观关系,又要处理好指标体系建构和绩效评估的短期与长期矛盾。这种长短期、宏微观的辩证关系,是构建指标体系重点关注的方法论。

  (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正确处理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的对应关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任务的长期规划上看,指标体系要突出顶层设计,体现长远指导性、整体性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两个十五年”的长远战略目标,描绘了十三个方面的强国建设,形成了支撑现代化强国的十三项重大举措,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指导性⑤。

  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任务的中期规划上看,指标体系要突出前瞻性设置、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体现战略谋划、协调推进。在中期战略目标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大建设”的角度第一次描绘了二0三五年的蓝图。党的二十大在十九届五中全会蓝图的基础上对二0三五年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绘,包括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体现了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找准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任务的短期规划上看,指标体系要突出统筹兼顾、统揽全局,体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近期目标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遵循了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彰显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唯其艰巨才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把握其中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远景目标,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大重任,同时也是具体过程,推动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的考核指标,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的评价标准。现代化是一种全球发展趋势,有着一般的运行规律和共性特征。同时,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会根据本国国情或特点,探索走出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评价模式。科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推动实现现代化为最高目标,同时也要包含世界不同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从历史来看,人类对于现代化的探索肇始于十七世纪的欧洲变革,标志着欧洲经济体系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但伴随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弊端的不断显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人类现代化有了新的活力,呈现新的文明形态,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独特发展模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就是要围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研究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与实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要彰显中国特色、坚持走“自己的路”,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要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中国国情和发展特点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道路和目标选择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既能解释方针、路线、政策等宏观问题,又能指导如何激活民营企业发展动力、如何提高市场主体活力、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等具体工作,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指标与标准。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正确处理科学性与适用性的考核关系

  从根本上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如何组织人、配置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这个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其作用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上要在秉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力争真实全面反映新时代新特征。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性的概念。这个指标体系需要涵盖人口、产业、创新、金融、开放、生态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由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等不同层级单元构成的基本架构。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建构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概念。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每个领域的指标纷繁复杂,要注意把握主要方面的主要矛盾,选取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指标,尽量简洁、精准地表现出该目标层意图测量的含义⑥。现代化并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的专利,而是在相互借鉴中传承的,比如说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借鉴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再比如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是在扬弃中的创新。

  最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西方现代化评价指标注重模型构建和因果推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一研究范式也因其日益僵化、脱离现实而受到批评⑦。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要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当代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新的特点,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选取指标的数量应坚持适当原则,在确保覆盖面的同时,要注意指标之间的独立性、不交叉,如实全面反映、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例如,要深化大数据、机器学习、因果推断等先进方法的应用,推动中国模式向现代化指标体系范式的转变,重点突破西方主流经济评价和统计范式的刻板印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指标评价体系。

  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应跳出中国看世界、站位世界看中国,以百年变局、中国国情、历史演进、时代趋势为基准,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理论指导,实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和超越。

  (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概括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本范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理论指导。马克思分析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思想,相比于其他的现代化理论,最根本的超越就是以“现实历史的辩证法”取代了“思辨的辩证法”,即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以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研究现存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则是从人的社会性实践去研究现存社会的有机构成⑧。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里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但是却从“现代性”出发作了哲学阐释,提出了生产方式这一根本评价指标,作为人类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标准。现代性就是资本逻辑及其所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普遍特征的总和,而传统西方现代化理论就是主张以资本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现代化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现代大工业”“现代生产力”等一系列概念做了深刻论述,认为“现代”是与封建社会相对的社会性质概念,提出了“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趋势,在揭示“世界历史”“亚洲社会”等问题时也涉及现代化问题,为后发国家独立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⑨。

  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要么割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联系,否认其历史延续性;要么以抽象的普遍公式来追求对于“普遍历史”而不是具体的历史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则是从生产方式演变的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深入解读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规律,它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表现⑩。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诉诸概念与原则来化解现代社会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则是立足于人的实践展望超越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有这样几个结论:一是认为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二是认为资本主义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选项,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三是认为现代化是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渊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形态之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内核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形成了现代化思想评判指标的原则。针对创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则提出“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⑪;针对协调问题,认为要把城乡“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⑫;针对绿色问题,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⑬;针对开放问题,表示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⑭;针对共享问题,宣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⑮。这既是我们党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更是大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遵循。

  (二)从各国现代化实践中概括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批判借鉴先发国家经验内核,经过长期实践探寻的兴国新路,既具有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蕴含独特的基因密码。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吸收借鉴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西方现代化研究蕴含于两百多年的人类现代化进程之中,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思潮则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0年,欧美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箱根(位于神奈川县)召开了“现代日本”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现代化的八项标准,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次认真而又系统地讨论现代化问题的会议。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研究被统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其基本范式是在“传统-现代”二元论基础上的“西方化”或“美国化”,形成了多个领域流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工业国家出现的新现象对现代化理论形成进一步挑战。工业化逆转,工业经济比例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例持续上升;城市化逆转,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乡村回流;环境保护运动大规模兴起,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先后涌现了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继续现代化、多元现代性、未来学、田园城市、解构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和探索,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也要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当今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离开对外开放,封闭起来搞指标体系,既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关起门来对本国本地区另搞一套考核指标,不搞交流、合作、竞争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批判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现代化成熟的指标体系。国际组织把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两组:一组包括经典现代化指标、后现代化指标与新现代化指标,另一组包括原生现代化指标与后发现代化指标。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17个维度200项指标)、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体系(包含20个维度1500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概览指标体系(包含12个维度100项指标)等,重点关注指标的适用性、前瞻性与可比性。对此,我们要结合大陆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吸收采纳。

  (三)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概括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根本遵循。因此,在指标设置上要着眼于党的二十大精神,从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维度出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

  从领导力量来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⑯。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导向的正确方向,才能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从发展方向来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是做好指标设计和指标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将“五大发展理念”和“两个结合”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从核心主题来看,必须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从根本价值来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强调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社会基础来看,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变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调整和重塑,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从基本特征来看,必须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要充分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定性指标化和定量考核化,从现代化推动力、现代化拉动力和现代化引领力等方面提出现代化指标体系。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系统出发整体考量,自上而下、由面到点地展开系统设计,探索出一套包含系统层、准则层和若干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以及这些层次和领域之间的整体性指标考核评价安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九条本质要求和五类重要遵循出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面对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现代化的评价要体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既涉及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等量的增长,又包括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信息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等方面质的提升。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选择GDP、人均GDP等指标,反映经济规模的变化;选择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反映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的现代化水平;选择三次产业结构占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同时,可选择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每万人口高价值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来综合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新量”;选择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G用户普及率、电子商务交易额等指标,以体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选择货物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等指标,以体现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除此之外,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产品的转化和消费升级,以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带动新消费、新业态、新产品。选择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来反映文化发展软实力,共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关于社会进程的评价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大陆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标志着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人民生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性质、新的内容、新的水准,处于质量水平提高期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酝酿过渡期。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进程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以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基本准则,重点体现人的发展能力现代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在人的发展能力现代化层面,选择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反映国民健康素质水平,这是人民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选择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比例、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等指标,来综合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保障人的发展权利。

  在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层面,选择互联网普及率、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馆演出情况、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地区拥有博物馆数量等分别体现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供给水平和实现程度。

  (三)关于城乡融合的评价指标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

  城乡融合不仅体现为城乡经济的融合,也体现为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要素和城乡制度等方面的融合发展,重点通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两个层面,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例如,可以选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密度来反映人口集聚态势;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比重、地均GDP来表示空间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反映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产业的升级;选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居民恩格尔系数以及居民每百户汽车、洗衣机、电冰箱(柜)、空调拥有量等指标,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面向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建设的新要求,选取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来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评价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质量。

  (四)关于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和底色。构建生态文明现代化评价指标,发挥指导解决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建立动静态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

  选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等指标反映“双碳”目标实现程度;选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标反映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成效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情况;选取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国土开发强度等指标反映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选取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村庄保洁覆盖率、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比例、资源环境信息公开率等指标反映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

  (五)关于治理能力的评价指标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关键内容。构建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指标,着重围绕数字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共同推进,统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选取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可办率、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等指标反映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政府效能提升程度;选取破产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债权回收率、诉前调解成功率、解决商业纠纷平均用时、涉企案件实际执行到位率、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等指标体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选取党风廉政建设指数、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行业部门覆盖率、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占比等指标反映廉洁政府和信用政府建设水平。

  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保障机制

  开展中国式现代化评价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合理设置政绩考核指标内容,增强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实施。

  (一)坚持把政绩考核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统计体系、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统一起来

  树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克服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导向的传统惯性发展思维,从重视扩大规模转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上来。全面开展中国式现代化评价,重点评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举措、重大决策的落实及推进情况,及时向全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全面实施评价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绩效奖金、评先树优、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三挂钩”制度,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高质量开展专项整改和政策升级。

  (二)坚持把近期发展任务与长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大要求,在深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也要做时刻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要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创造性开展工作,依据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年度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年度目标和推进举措,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有方案、按计划、分步骤有效落实。针对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地均GDP、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单一型指标,制定切实举措,快速优化提升,尽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力争实现从并跑向领跑迈进。

  (三)坚持把政绩考核指标的统一性要求与差异化要求、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政绩考核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既有全国统一的考核目标和内容,更有基于各地实际的鲜明特色,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地方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与此同时,也要大胆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深入挖掘首创经验和典型做法,总结提炼形成示范,复制推广创新措施,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和优化制度设计协同并进,注重在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评价的政绩考核引导效果,不断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成效。

  (四)坚持把考核领导班子与考核领导干部、考核集体政绩与考核个人政绩统一起来

  构建并实施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政绩考核形式,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为考核主体,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盯紧工作推进中的突出制约因素和关键环节,强调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集体政绩与个人政绩的衔接与协同。构建这些考核内容,科学设置规定指标要求,有效处理领导班子集体政绩和领导干部个人政绩之间的关系,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巩固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内核”。

  五、结语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坚持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形成一个既要处理好指标体系顶层设计的宏观与微观关系,又要处理好指标体系建构与绩效评估的关系。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要遵循和发展趋势融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对各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和考核,提供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需要综合比较与系统分析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需要科学设置政绩考核指标,增强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深入实施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参照。

  注释:

  ①②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4、22-23、7页。

  ③张占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8期。

  ④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求是》2023年第16期。

  ⑥贾晓芬、张宏莉:《科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治理》2022年第20期。

  ⑦董志勇:《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理论导报》2023年第5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⑨蒋永穆、李想、唐永:《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改革》2022年第12期。

  ⑩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1页。

  ⑫⑭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404、422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⑯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11期。

  ⑰朱辉宇:《以政绩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民论坛》2021年第9期。

  (作者:王承哲,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