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她的笔下,流淌着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她不仅拥有众多称号,更兼具多重身份。从作家蜕变为杰出的学者,她荣获了诸多“第一”的殊荣:北大首位女研究生,北大讲坛上的第一位女教师,乃至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尽管她的小脚束缚了身体,但思想却如脱缰野马,未曾受限。她主动争取,踏入学堂,进而远赴巴黎大学深造。这段旅程中,她不仅学业有成,还邂逅了爱情。
这位不凡的女性,便是冯沅君。她出身于进士家庭,父亲曾任知县。五岁时,冯沅君便展现出惊人的才情,在茅厕旁偷听兄长诵诗,竟能一字不差地复述,从此“才女”之名不胫而走。然而,八岁那年,父亲离世,母亲携她及兄长返回家乡。
冯沅君的母亲,曾是一位女子小学校长,虽重视教育,却仍受传统观念影响,秉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家中聘请私塾后,两位兄长得以外出求学,而冯沅君则被留在家中,生活受限。
每当假期,兄长们归来,分享外界的趣闻与知识,激发了冯沅君对求学的渴望。得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专修科招生,她毅然向母亲表明心迹,并愿以嫁妆作为学费,承诺出嫁时不增加家庭负担。
面对冯沅君的坚定决心,母亲终被说服。冯沅君也不负众望,凭借扎实的基础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
2.
五四运动期间,她毅然决然地搬起石头,砸碎了束缚的锁链,并受十五所女校爱国学生的委托,起草了致徐世昌总统的书信及游行请愿书。
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研究生课程,专攻中国古典文学。
三年后,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荣登榜首,毕业时成为北京大学国学系中唯一的女研究生。
此后,冯沅君不仅改编剧本、自导自演话剧,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频繁发表文章。
她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以爱情故事为主,深刻探讨了自由恋爱与封建包办婚姻之间的冲突。
冯沅君的代表作《卷葹》,以其独特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多主题的人物世界。该作品从女性角度出发,细腻描绘了当时女性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以及亲情与爱情之间的复杂心理。
她的文笔大胆而细腻,内心戏描写得淋漓尽致,连鲁迅都对其作品赞誉有加,甚至亲自为她的书籍撰写了广告词。
与此同时,冯沅君也迎来了她的爱情。她的伴侣正是清华才子陆侃如。
谈及两人的相识,颇有一番趣味。陆侃如每晚前往图书馆,却发现自己想借的书总被一个女生提前借走。出于好奇,他打听到这位女生正是文坛上的佼佼者冯沅君。两人相识后,迅速坠入爱河,每次相见都相谈甚欢。
他们一同北海泛舟、攀登长城、游香山,那段时光充满了甜蜜与幸福。
后来,两人携手在上海暨南大学及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既是同事又是恋人,彼此间无话不谈,关系亲密无间。
3.
这种感情令人无比羡慕。
共同语言是维系感情鲜活的密钥。
冯沅君与陆侃如并肩探索诗词、元曲等学术领域,将深情厚意融入相互钦佩的学术探索之中。
“昔日因忧伤而啼鸣的夜莺,今朝在幸福中悄然静默。”——鲁迅
婚后,冯沅君与陆侃如情感稳固,婚姻和谐。他们携手步入学术殿堂,迅速成为文学界公认的杰出伴侣。
两人合作完成了《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著作,广受赞誉。
1947年,陆侃如与冯沅君赴山东大学中文系执教,深受学生爱戴。至1953年,他们夫妇荣获一级教授称号,彼时山东大学内仅三位教授获此殊荣。
婚后生活虽简朴,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异常丰盈。无子女牵绊,他们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
4.
冯沅君言:“我虽为一介寒儒,且无子嗣,却怀抱为国为民留下些许贡献之愿。我甘愿简朴度日,积蓄微资,期冀身后能捐予国家,设立学术奖金,以激励后来者。”
他们不仅慷慨解囊,将毕生积蓄及珍贵藏书悉数赠予山东大学,更创立了“冯沅君文学奖学金”,此举令后人敬仰不已。
目睹此景,温软深受触动,感慨二人并肩作战,志同道合,既是伴侣亦是灵魂知己。
即便生活艰辛,若有知心人相伴左右,亦能在苦涩中品味甘甜。
《亲密关系》有云:“亲密关系的真谛,非在于外貌、财富、忠诚或付出,而在于心灵的分享。”
此即爱情历久弥新的秘密所在。
世间难有持续炽热的浪漫,生活终将归于平淡,即便是最热烈的爱情,亦会有归于宁静之时。
愿你我皆能邂逅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