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把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充分激发出来。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民之所需,改革所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是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最突出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去改。改革越是往前推进,难度就越大;越是全面深化,攻坚克难、统筹协调的任务就越繁重。只有把握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主要症结,才能明晰改革的主攻方向和思路举措,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改革的成本降到最低,实现改革效益最大化,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改革的主体力量。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回望来时路,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砥砺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胜前进路上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更要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广大群众团结协作的大合唱,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的有机结合,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要鼓励基层群众大胆试验,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改革成效要让人民群众评判。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参与者,他们对改革的感受最直接、观察最具体、体会最细致,是改革试卷的评卷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祝大勇 赵然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