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是郭威嫡妻柴氏的侄儿——即其哥哥柴守礼的儿子,生于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九月。柴氏嫁给郭威后,经常将这个六七岁的侄儿带在身边。那时候郭威还没有自己的儿子,又穷得很,就将许多家中事务交给渐渐长大的柴荣处置。柴荣不但把各种事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往来南北,做一些茶货生意以贴补家用,其间并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武艺。郭威见他忠厚朴实,非常喜爱,就将他收养为自己的儿子,因此,柴荣也叫“郭荣”。后汉立国,随着养父地位不断提高,柴荣先是被授以左监门卫将军之职;郭威出镇邺都时,柴荣也被带到邺都,担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郭威起兵杀向汴京时,留柴荣在邺都镇守。及至郭威做了皇帝,柴荣职授开封尹,爵封晋王。虽然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都不断提高,可是直到真正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前,柴荣都“尤务韬晦”(《旧五代史·周书十》),不敢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示出来。大概是因为他深知,自己虽然被义父信任,却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吧?而郭威的儿孙们虽然被刘承祐杀光了,可有血缘关系的下一代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就是郭威的四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不但是老皇帝的亲外甥,而且年龄也比柴荣大,又掌握着侍卫亲军的大权,自己能不能顺利接班,还难说得很呢。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
或许,柴荣的韬晦与低调终于使郭威下定了决心,病重期间,他将李重进与柴荣都唤至床前,让李重进当顾命大臣,并命令他当场向柴荣下拜,以确定君臣间的名分。柴荣也听从别人的劝告,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初一进入皇宫,亲自服侍病重的老皇帝,一刻也不敢离开老皇帝左右,以防备别人乘隙篡权。正月十七日,郭威去世;二十一日,柴荣正式登基,这就是著名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据说他刚刚登基时,问精于术数的大臣王朴,自己能做多少年皇帝,王朴回答说:“三十年之内没有问题,三十年之外臣就不知道了。”世宗高兴地说:“如果真像爱卿所说的,那么朕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应该是足够了。”王朴在世宗之前几个月病逝,后来有人替他辩解说,周世宗在位五年又六个月,五乘六得三十,王朴用的是这种隐语啊。其实,从显德元年正月二十一日登基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去世,柴荣在位仅还不足五年又五个月,所谓“六个月”,也只是虚数罢了。由于在位时间太短而壮志未酬,这是世宗的一大遗恨;然而,在这短短的五年又五个月中,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后来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刚刚建国登基,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就宣布脱离中央王朝而独立,国号仍然用“大汉”,年号仍然沿用“乾祐”,史称“北汉”。而柴荣刚刚登基,刘崇又乘郭威刚死,联络了契丹,亲率大军南下。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奉命迎战失利,属下大将穆令均被杀,李筠也逃归州治所在地上党。柴荣闻讯,决定亲自率军迎战,而以宰相冯道为首的满朝文武大臣,除了一个王溥以外,全都一致反对,认为国家新有大丧,新皇帝根基不稳,不宜轻易离开京城,只要派一位将领出征就行了。世宗说:“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遇事都亲自出征,朕怎么敢苟且偷安!”冯道却反问:“不知陛下比得上唐太宗么?”世宗又说:“我们兵力强大,对付刘崇就像大山压卵一样。”冯道又问:“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大山?”冯道其时已经73岁了,他早年担任幽州军阀刘守光的参军,刘氏失败后,到河东做李存勖的掌书记,以后历任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的宰相,虽然没有多少实权,地位却很高。柴荣终于没有理会这位老宰相及满朝文武大臣,而是亲自率军北上,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与北汉军相遇。谁知两军刚一接触,后周军右翼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就突然率骑兵撤退,冲乱了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的阵脚,周军右翼顿时崩溃,步军一千余人脱掉铠甲,扔掉武器,向北汉军投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柴荣亲自跃马入阵,率领五十名亲兵直扑刘崇的牙帐。后周大将赵匡胤、张永德、马仁瑀等眼看着皇帝如此英勇,也都奋不顾身地率军拼死反击,无不以一当百,终于转败为胜,杀得北汉军尸横遍野,狼狈逃窜。契丹将领见周军如此英勇,不敢救援,也率军撤退。
高平之战,正是周世宗果断地率军亲征,才于关键时刻转败为胜,使北周政权顺利度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也使自己避免了像刘承祐那样被轻易取而代之乃至丢掉性命的可悲结局。接下来,周世宗为实现自己“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大理想而积极进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首先,他把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个军使以上临阵脱逃的将领全部斩首,又提升作战有功的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其余有功升迁的将校也有几十人,甚至有从兵卒升到军主、厢主,一跃而成为军官的。其次,为提高禁军的战斗力,他大规模地检验部队,裁去老弱,把精锐的升为上军,并招募天下壮士,送到汴京,由赵匡胤精心挑选,把最出色的编入殿前诸班。经过了这番整顿之后,后周禁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中央王朝的实力也大大地超过了各地藩镇。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