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劳伦斯·韦纳

美国艺术家劳伦斯·韦纳(1942年—2021年)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回顾展:“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于2024年7月20日至10月20日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独家报道。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展览现场照片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本次展览由策展顾问彼得·逸利策划,与劳伦斯·韦纳艺术遗产合作,精选约50件作品,横跨艺术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

展览包括绘画草图、海报和影像,为观众提供详尽背景,帮助理解韦纳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每件作品在UCCA大展厅特定空间中展示,旨在激发观众根据具体情境和作品展示方式,构建个性化的艺术解读与感悟。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意图宣言》

展览入口处的墙面上张贴着劳伦斯·韦纳于1969年撰写并发表的《意图宣言》,其中阐述他创作理念的基础:

1.艺术家可构建作品

2.作品可被制造

3.作品无须被实现

(每项条件均具有平等地位,并符合艺术家的意图,这些条件的取舍取决于观者接收作品时的决定。)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以语言作为艺术媒介

劳伦斯·韦纳认为“作品可以通过任何形式存在”,他的作品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文字和简洁的表达形式探索艺术的本质和边界,创作涵盖雕塑、装置、绘画、海报和影像等多种形式。

韦纳被广泛认为是观念艺术运动的先驱之一,但实际上韦纳自己不完全认同“观念艺术家”的标签。劳伦斯·韦纳曾说:“我的作品用语言来完成,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他始终坚称自己是个唯物主义者,而非观念主义者,他想处理的问题是使社会尚未意识到其功用的东西客观化(objectification)。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将记号(sign)定义为一种二元实体(dyad),一方面是能指(signifier),另一方面是所指(signified)。

能指(signifier)是记号纯物质的方面,比如:语言表达时声带的震动,文字书写时的墨迹等等。所指(signified)则是记号在心理层面的概念,比如当人们聊天时提到“猫“一词时,想到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只猫,而是普遍的“猫”的精神概念。

当劳伦斯·韦纳的文字作品被打印张贴,被观众朗读,它们激发体验,触动思考时,所谓的观念艺术便不仅仅停留于观念,已然成为“实体”存在。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体验的主体性和“客观化”

韦纳认为语言中的结构可以起到“雕塑”的作用,语言雕塑不受限于地点或时间,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下构建,正因此他的作品可以存在于任何场域,也使得他的作品与作品以及与观众之间发生了更多互动的可能。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在《意图宣言》中劳伦斯·韦纳特意指出“这些条件的取舍取决于观者接收作品时的决定”,他的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和解释。进一步地,韦纳强调体验的主体性,他曾经提出:一般情况下,总存在一个中间人通过讨论对于彼类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来假定我们对此类事物的体验,而他认为艺术就像坐地铁一般理所应当,当你站在地铁里你有去某个地方的理由,不需要辩解,也不需要定位。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在展厅各处的爆竹残留物

然而,在媒体对于艺术家使用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的不断宣传下,当观众身处展厅之中反而忽视或怀疑起那些由更为常见的艺术媒介制成的实物作品,比如“一些涂料倒在地面 任其风干”,“瓦摞臼摞瓦”,“在展厅各处的爆竹残留物”,“填泥或板材剥落的墙面”,和“1000德国马克的中型散装物料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等等作品。

观众在作品前的犹疑似乎又对应了“一些物体取代另一些物体在阳光下的位置Some Objects Taking the Place in the Sun of Some Other Objects”和“本该被看见的东西而被强行掩盖Things Made to be Seen Forcefully Obscured”。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本该被看见的东西而被强行掩盖 Things Made to be Seen Forcefully Obscured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劳伦斯·韦纳曾在访谈中表示:“我要求作为人类有呈现我眼中物质环境的一种‘客观化’的权利,但我不需要给别人以指示的权利。”正因此,面对展厅内铺天盖地的大规模、大体量的标语式的英文作品时,并不会产生疲惫和压迫的感觉。

|翻译与地缘文化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场馆内作品“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提醒那样,当作品从英语翻译为中文时,给原有作品带来了未曾预料却更符合地缘文化的体验。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比如,用来命名此次展览的作品“追求幸福,越快越好”,其英语原文为“A Pursuit of Happiness,ASAP”。其中“追求幸福A Pursuit of Happiness”的部分在呈现的方式上采用了中英并列,每行放置一个中文单字和一个英文单词的形式。圈画的动作让人聚焦重点,此时圆圈同时圈出中文动词“追”和英文不定冠词“A”。

“追”似乎对应着永无止境的无法触及,主语和形容词的缺失使得动词提前的语式带来一种迷茫的感受,不禁提出疑问引发思考,谁追求幸福?追求怎样的幸福?

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相比定冠词“The”更开放,表示对于幸福的追求并不只有特定的某种方式。中文“越快越好”中“好”极具评价色彩,让人联想到“中国速度”快就是好。英文“ASAP”是“As soon as possible”的缩写,意为“尽早,尽可能的快”。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作品“Attached by Ebb & Flow”中文翻译为“浪奔浪流”让人联系到歌曲《上海滩》首句“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橘红色的背景上搭配蓝色英文字母和红色汉字,莫名勾勒出港式霓虹灯灯牌的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上海人纷纷南下香港,带去了商业和文化。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企业家北上上海,这使得香港在城市文化方面开始回馈上海。作为近代崛起的两座都市,上海和香港之间始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适与不适,独善其身 In & Out of Place Carried by its Own Weight

作品“适与不适,独善其身In & Out of Place Carried by its Own Weight”的中文和英文上也应地缘文化做出相应调整,中文的“独善其身”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示修养好自身,保持个人节操。英文中“Carried by its Own Weight”多用来表达完成自己应该做的部分。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他用水中的一圈圈的涟漪比喻中国传统社会血缘连接下的社会关系,波纹的远近标志社会关系的亲疏;用一捆柴比喻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关系,成团体状态。

在以宗法群体为本位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里,私人道德式的“独善其身”更容易实现。而在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社会中,通过协议和契约规范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从而形成互相监督的团体,因此“Carried by its Own Weight”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尤为重要。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照片

韦纳通过他的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的无限可能性。展览展示了劳伦斯·韦纳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创作理念,突显了他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再创造的可能性。展览的最后,观众或许会发现,正如韦纳所言,“作品可以通过任何形式存在”,他的语言雕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观众心中存在延续。

劳伦斯·韦纳

艺术家介绍

劳伦斯·韦纳:以语言为媒介,但一切皆关乎于物质 - 凤凰艺术

▲图片由劳伦斯·韦纳艺术遗产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摄影:卡斯帕里·德赫斯。©劳伦斯·韦纳艺术遗产/艺术家权益协会(ARS),纽约。

劳伦斯·韦纳1942年出生于纽约,2021年在纽约过世。16岁从斯图维森特高中毕业后,短暂就读于亨特学院,之后便开始了独立生活。少年时代曾搭便车环游美国,在旅行路上创作一些小雕塑。正是在此时期,1960年创作了后来他自认为的第一件正式艺术作品:《弹坑作品》。他在加利福尼亚米尔谷的一个州立公园里引爆炸药,在地貌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如雕塑般的凹坑。作为推动观念艺术运动发展的重要人物,韦纳对交流和信息的接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作品被置于世界各地的公共和机构空间中,其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和流动性。除雕塑作品之外,韦纳在艺术生涯中还创作了音乐、电影和视频,以及艺术家书籍。

职业生涯早期,韦纳参加了一些战后举办的最著名展览,如定义了观念主义运动的大型主题群展,其中包括“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成为形式”(瑞士伯尔尼美术馆,1969)、“使用墙壁(室内)”(纽约犹太博物馆,1970)和德国第5届卡塞尔文献展(1972)。到20世纪90年代,韦纳开始在世界各地的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华盛顿特区的赫什霍恩博物馆和雕塑园、费城艺术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德国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布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和伦敦当代艺术学院。2007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在美国为韦纳举办了首次作品回顾展。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编辑/闫倬榕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