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是器具,做人贵在不小器,学养要贯通,气度要宽广,胸中要满怀使命感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之十二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
“器”是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如容器可以放东西,机器可以加工材料,斧能砍削,犁能耕田,车在路上跑,船在水中行,等等,各有各的用途,但相互之间并不能通用。
人的才艺与器具相类似,各有专用。但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只有某一种用处,而应该无所不通,无处不可用。在孔子那个时代,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君子要求成为博学多闻的通才,而不能满足于一技之长。单单局限于某一专长,就有点类似于专家了。
其实所谓专家,强调的也还是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基础知识要广泛扎实,专业知识要精深独到,既要站在本领域的前沿,又能够从其他领域去学习借鉴。如果不知会通,再加上性格执拗,那么这样的专家真就成为“砖家”了。以上是从学养才质上来理解“君子不器”,是为其一。
作为器具之一的容器,还有大小之分,俗称器量。但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器量再大,能容得下高山大川吗?不能。器只是器,再大也脱不了还是小器。而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中装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登高能通瞻全局,抬头能仰望星空,上下求索,在所不辞。所以,君子贵在不器。这里是从气度品质上来体现“君子不器”,是为其二。
“君子不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面对社会分工合作的客观环境,“器”已成为专业化的象征,但人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异化为某种特定的工具。这就又要上升到哲学高度来阐释了。《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者”就是自然规律的变化过程,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而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老子说过“见素抱朴”(《道德经·第十九章》),“朴散则为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朴是本真的东西,世界的本源,即老子所谓的“道”。“见素抱朴”就是要守住本真,但守不住,散了,就散为“器”,异化为一种人形工具了。君子人格独立的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坚定追求,而不能醉心于眼前实用的、功利的东西。
“君子不器”,就是要心怀使命感。即使每天像螺丝钉一样固定在某一专业岗位上工作,看起来是被专业化成“器”了,但只要心中装着理想信念,具有胸怀天下的使命感,无论大事小事,都能脚踏实地,尽力而为,那就是“不器”。这是从理想人格上来体认“君子不器”,是为其三。
本章这个成语挺有趣的:
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