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几乎每个人都看见过蚁窝,但却很少有人见过蚁窝内部的构造。
我们通过日常观察可能仅能从外部看出蚁窝比较深,但具体有多深并不清楚。
这种对蚁窝内部的好奇心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当科学家们知道我们对于蚁窝的好奇心后,决定通过一种方法带我们进入蚁窝内部。
科学家们利用铝水和水泥浇灌的技术,将铝水注入蚁窝中,待铝水凝固后,便在蚁窝内部形成了与蚁窝结构相同的铝造体。
铝造体比蚁窝要坚硬许多,这样也能确保铝造体不会损坏,随后科学家们将铝造体从地下挖了出来。
当人们看到铝造体后,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艳到,原来蚂蚁窝的内部构造如此复杂!
蚁后的产生。
春夏季,许多蚁群都会开始出巢活动。
这些蚁群还没有名字,都是由一只已经成熟的蚁后带领着一群小公蚁和小雌蚁组成。
这些蚁后年复一年滋生着后代,蚁群也在不断壮大。
但渐渐地,蚁后发现自己的身体力不从心,体力不支的她决定再生最后一窝后代后不再继续繁殖。
这只蚁后年纪大了,不能再交配了,但她还是没有停止交配的想法。
于是她选择在春夏季气温比较合适的时候,带着小公蚁和小雌蚁飞往高处,寻找着可以交配的对象。
在天空中飞翔的蚁群可能会有一些竞争,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求偶成功率。
如果没有竞争,虫群也很有可能会同时遇到一些自己族群的敌对蚁群,这样一来虫群可能会受阻甚至毁灭。
于是蚁群通过高空飞翔来降低与敌对虫群相遇的可能性,研究表明,虫群飞翔的高度大约会在30米到50米之间,正好在鸟类聚集的高度之上,这样更不容易与其他物种相遇。
在天空中飞翔的蚁群,同时也通过气味来寻找着交配对象,帮助自己准确地找到目标。
这些雄性蚁后会对雌性蚁后发出气味信号,吸引在附近的雌性蚁后,雌性蚁后通过发生的气味信号强度来判断雄性蚁后是否适合自己交配。
当雌性蚁后闻到的气味信号强度合适后便会进行交配,交配结束后,这些雄性蚁后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死去,只有雌性蚁后能活下去。
交配结束后,雌性蚁后便会开始新虫群的建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其中的关键是培育第一批工蚁。
当雌性蚁后能与雄性蚁后成功交配后,就会开始寻找合适的巢穴。
巢穴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首先,巢穴一定要是湿润的,因为蚁卵需要湿润的环境才能孵化。
其次,巢穴不能太过潮湿,否则会导致蚁卵死亡。
最后,巢穴能不能埋入土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虫群在土中的生存能力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巢穴埋在地下能很大程度上保护蚁群不被其他物种捕食,同时也能防止环境的恶劣影响。
在雌性蚁后选择完巢穴后就开始下蚁卵,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雌性蚁后下完第一批蚁卵后会十分疲惫,于是会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体力休息,等待蚁卵的孵化。
蚁后的出巢。
在第一批蚁卵的孵化后,第一批工蚁便会诞生出来,工蚁是一种特殊的蚁后,虽然体型比普通蚁后要小得多,但它们却是蚁群的主要力量。
当工蚁孵化出后,雌性蚁后便会开始将巢穴中的蚁卵清理出来,并将其外运到巢穴外。
这个过程是雌性蚁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是为了避免蚁卵被其他物种捕食,同时也是在给下一代创造最好的条件。
在蚁卵全部清理出来后,雌性蚁后便会开始带领工蚁寻找食物。
这是工蚁的第一份工作,只有工蚁懂得觅食,雌性蚁后才能拥有充足的体力来继续繁殖后代。
在觅食过程中,工蚁也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觅食区域,这样就避免了工蚁之间为了食物发生的争斗。
同时,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工蚁也会分工明确,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
觅食的工蚁不再担心食物短缺的问题,会更加专注于工作,甚至会将找到的食物储存起来,为以后的冬天做好准备。
雌性蚁后则会将巢穴环境进行修整,保证蚁群的生存环境是最优的,同时还会发出气味信号来吸引其他蚁后前来交配。
蚁窝的构造。
蚂蚁在筑巢时,会分工明确,每只蚂蚁都会承担自己的任务,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通过工具,蚂蚁会利用树枝、树叶等物品,将其捏成合适的大小,然后用来建造巢穴。
第二种是通过搬运土壤,蚂蚁会用前脚将土壤搬走,随后用后脚的爪子将土壤分开,再用前脚将土壤放入巢穴中。
蚂蚁在筑巢时也会分工明确,不同的蚂蚁会承担不同的任务,有些负责搬运土壤,有些负责修建巢穴,还有一些负责观察周围环境。
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效率,缩短筑巢时间,同时也能保证巢穴的安全性。
蚂蚁的巢穴有着许多功能性的房间,比如储存食物的房间、放置蛹的房间,还有孵化蚁卵的房间等。
这些房间都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设计精巧,能够很好的利用空间,保证蚁群的生活需求。
蚂蚁的巢穴还会考虑到抗风和通风排水等问题,巢穴的形状和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很好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蚂蚁在筑巢时,会利用触角识别气味,这些气味可以帮助蚂蚁找到巢穴的位置,也可以帮助蚂蚁判断巢穴的安全性。
结语
蚁窝内部的构造如同一个小型的城镇,包含着无数的房间和通道,各司其职,从不出错。
蚂蚁的筑巢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它们高超的技艺,也让我们深感震撼。
在蚂蚁的世界里,它们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也是最伟大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