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茅盾万万没想到,弟弟一家竟然会落得那般结局。
虚岁三十三,啊,太年轻了!
作家茅盾只有一个弟弟,他叫沈泽民,沈泽民的生命被永远的定格在33岁那年。
沈泽民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因此自幼羸弱,父母便经常叮嘱茅盾,要好好的爱护弟弟。兄弟二人都很聪明,先后考上了大学,在当时的乌镇,兄弟二人能够全部去外地上大学,这也是破天荒了。
“五四运动”后,兄弟二人全部走上参与政治活动的道路,不一样的是,茅盾在1920年结识了陈独秀,没过多久就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而沈泽民求索于共产主义的外围。
沈泽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反叛”就是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退学,前往日本半工半读,对此,茅盾几次找弟弟谈话,却始终没有更改他的想法。一直到后来矛盾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原来,弟弟坚持退学,乃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的意见,因为沈泽民的政治活动过多,为了保护他们,校长只能让他们用退学的方式离开学校,免于遭受督军署的毒手。
在日本学了半年日文后,沈泽民就选择回国,在哥哥的见证下,他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五卅”运动后,沈泽民结婚了,对方叫张琴秋。说起来,茅盾妻子还是沈泽民的红娘呢。
茅盾的妻子和张琴秋是小学同学,两人在学校成为了好友。茅盾一家搬到上海之后,张琴秋前往上海时就住在他们家,就这样,张琴秋认识了沈泽民。
在沈泽民的引导之下,张琴秋从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后,逐渐认识到革命道理,在沈泽民的介绍下,张琴秋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在这里,她认识了向警予和杨之华等人。
1924年,张琴秋参加了共产党,翌年,两人举行了婚礼,结婚仪式是新式的,他们没有大办婚宴,更加没有豪华的婚礼,有的只是两人携手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用来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
他们的新房地址就在宝山路顺泰里14号楼上,据说,当时张琴秋的哥哥还专门去了一趟上海,代表张琴秋家人向他们表示祝贺。
此时,在中共四大召开前夕,全国的中共党员还不到一千人,但是,茅盾一家已经有3名中共党员。
多年以后,张琴秋回忆自己参加革命工作时,对沈泽民充满敬意:
泽民同志是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通过他,使我找到了党......没有党的引导和帮助,绝不会走上革命的征程。这是我永远忘怀不了的。
同沈泽民结婚之后,张琴秋和沈泽民的新婚的家就成为了中共党员经常碰头的地方,向警予和杨之华等上海妇女界的精英,经常会去沈泽民和张琴秋的家里去商量研究工作,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中张琴秋的革命觉悟提高非常的快。
张琴秋和沈泽民结婚之后,小家庭的生活仍旧带着革命色彩,他们各忙各的,白天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回家后,还有一些革命青年会来他们的小家商量工作。
成婚没多久,沈泽民夫妇就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学习,从这之后,茅盾就和他们断了音讯。
不过,茅盾后来也得到了弟弟的一些消息,起初,沈泽民是在中山大学学习,后来又考进红色教授学院,从这之后就一心专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似乎不再过问文学,不过,对于哥哥的文学作品,沈泽民还是很关注的。
而张琴秋呢?她在出国之前就已经怀孕了,来到莫斯科后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开学之后,身怀六甲的张琴秋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1926年5月,张琴秋在莫斯科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夫妻二人为女儿取名“玛娅”。
女儿的出现打了张琴秋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她和沈泽民都是视革命为生命,更何况张琴秋还要学习,还要学习俄语,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张琴秋和沈泽民夫妻二人凑在一块商量后,决定让张琴秋暂时休学,自己带孩子。
如此一来,22岁的张琴秋在中山大学开始了自己比别人更加艰苦的学习生活。异国他乡,孩子、家庭、学校和学习功课等全部都压在她的身上,不断的考验她。
张琴秋在莫斯科休息了一个学期,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张琴秋和沈泽民几乎是同时离开的莫斯科,夫妻二人直接将孩子留在了苏联莫斯科南郊的第一国际儿童院,在玛娅来到这里之前,这里已经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者的子女六七十人,儿童院根据玛娅的年龄,将其送进学前班。但是,此时的沈泽民还没想到,自己这次秘密离开莫斯科和女儿的见面,竟然是他和女儿的最后诀别。
沈泽民回到上海之后,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而张琴秋则继续做妇女工作。
1931年,沈泽民夫妇在离开上海之前,还专门去哥哥茅盾的家里告别,此外还专程去了瞿秋白家里告别,瞿秋白夫妇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在严密的护送之下,沈泽民夫妇秘密离开上海,奔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在得知儿子要前往鄂豫皖苏区工作时,沈泽民的母亲深受打击,当场落泪,因为他从日本回来之后的三五年时间里,就一直在东奔西走,连好好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陪陪她这个老婆子了,如今带着病从苏联回来,也不过才见了三四次面,连病都来不及治,就又要走了,还是要去天天都在打仗的苏区,老人家怎么能不为儿子担心呢?
看着母亲落泪的模样,沈泽民心里也难过,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是革命,不能偏安一隅,于是转而安慰母亲,自己有很多朋友都在那边工作,他们都很安全,只要老人家多保重就可以了,无需惦记他们。
但是,从这之后,茅盾再也没有得到过弟弟的消息,有的也只是报纸上面对于战况的报道。
1932年12月中旬的一天,鲁迅家的女佣给茅盾送来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有一个熟人从那边来,想要见矛盾一面,见面时间和地点也写的清清楚楚。
次日,茅盾去咖啡馆面见了来客成仿吾,对方直接给茅盾带来了一个噩耗。他刚从鄂豫皖苏区回来,想要告诉茅盾一个不幸的消息:沈泽民同志已经在苏区病故了。
茅盾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这根本不可能。
成仿吾似乎早就料到他的反应,于是解释说:“那边的环境太艰苦了,他的工作担子又重,身体原本就单薄,这次因为肺病复发,又加上得了严重的疟疾,在缺医少药又无营养的条件下,就支持不住了。”
茅盾问明弟弟病逝的时间和埋葬的地点,以及弟妹的下落。
成仿吾坦言:“11月20日,我离开苏区的前一天去世的,大概是就地埋葬了。张琴秋同志不在身边,她随红军主力去路西了。”
空气仿佛都凝滞了,成仿吾见此也起身告辞,就在这时,鲁迅率先出声,询问沈泽民的年龄。
“虚岁三十三。”
“啊,太年轻了!”鲁迅叹了一口气。
茅盾回家缓了一个晚上,次日才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同时叮嘱她,千万不要让妈妈知道。茅盾妻子听后泪如雨下,说什么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对于母亲,茅盾决定永远将这个秘密保存下来,若是将来革命成功,再告诉她,万一她等不到这一天,那就让她以为儿子一直在中国的某个地方干革命吧。
几个月以后,茅盾的母亲询问他沈泽民的消息,茅盾编了个理由想要混过去。他的母亲摇摇头:“你就不要再瞒着我了。”随后,她从椅垫下面拿出来一张国民党办的小报,报纸上写明,沈泽民已经在鄂豫皖苏区死了。茅盾知道,这个善意的谎言已经被戳穿了,此时的老人表现的很平和,她的儿子二三岁那年大病没躲过,放到现在正好三十年,但是,他躲过了,这三十年也算是为国家做了点事情,她会想开的。
当着儿子的面,她没有流露出伤感的模样,可是,后来孩子们曾经多次看到祖母偷偷一个人在房间里面流眼泪。
想不到我弟弟一家人都死于非命
1936年,张琴秋和陈昌浩结婚,在撤离的中途,张琴秋的婴儿没能活下来,与此同时,这次的分娩为她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妇科病,从这之后,她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
西路军失败之后,陈昌浩回到了老家武汉,之后回到延安,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和妻子张琴秋团聚,每到周末,张琴秋就会前往丈夫那里,悉心照顾他,以及他和前妻生下的小儿子。
可惜,这段婚姻也没有走到最后。
因为过度劳累,陈昌浩的胃病复发,延安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陈昌浩的病情无法根治。1939年,周总理要前往苏联治病,鉴于陈昌浩的病情着想,毛主席直接批准让他一块去苏联治病,不过,张琴秋并没有一块去,而是去机场为丈夫送行,她继续投入到全新的战斗之中。
只是,这次陈昌浩去治病,正好碰上了苏德战争,为此,他不得不长期滞留在苏联,没有办法回国,两人的婚姻也因此名存实亡,为了不拖累双方,组织上最后同意了张琴秋和陈昌浩关于解除婚姻关系的要求。
1943年,张琴秋经过组织上的批准,同战友苏井观结为夫妻。
5年后,作为妇女代表团的一员,张琴秋前往匈牙利参加会议,代表团在莫斯科进行了短暂的停留,在这里,张琴秋终于见到了自己阔别了18年的女儿玛娅。
张琴秋怜爱地看着女儿,玛娅也深情地注视着母亲,张琴秋一把将女儿揽进怀里,这些年来,她一直怀着对女儿的愧疚度日,她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她吻玛娅:“你怨恨妈妈吗?”
玛娅摇摇头:“妈妈是为了中国革命。”
张琴秋的鼻子一酸。
这次见面过后,张琴秋通过书信将这次母女相见的情形告诉了茅盾:“她没有使我失望,总算学习得不错,性格上有许多地方像她父亲......我没有尽到母亲之天职,这是我应该承认的。”临走之前,张琴秋鼓励女儿要好好学习,将来会去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但是,在茅盾的心里,玛娅非常的可怜,才刚出生父母就因为要回国搞革命,不能带着她,将其一个人留在苏联,送去国际儿童院,等于是孤儿,但是,玛娅并没有养成自怜自艾的性格,而是健康成长,而且还成长的很优秀。
1949年10月1日,张琴秋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她的身份是政协委员,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走过来和他们一一握手,毛主席第一时间认出张琴秋,他用自己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你是张琴秋同志喔,浙江人,我记得的......”
苏井观和张琴秋拥有6口之家,他们有四个女儿,但是,没有一个是苏井观亲生的,可他们仍旧相处的其乐融融,张琴秋和苏井观很相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不过,苏井观非常的豁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况且我身边又有了四个女儿,还不够吗?”
对于张琴秋和沈泽民的女儿玛娅,苏井观将其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对待,而玛娅也遵照母亲的嘱咐,回到了祖国。
玛娅先在北大进修了一年的汉语,之后被分配去哈尔滨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工作,其实,她完全能够留在北京,但是,玛娅和张琴秋都不愿意这么做,于是,玛娅最先离开了父母。
大家应当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是在哈军工诞生的,可是,不知道的是,玛娅在其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哈军工的师生们日子过得也很艰难,他们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作为大姐,张玛娅还专门下厨为大家煮黄豆,这是她能拿出最好的东西。
1963年4月15日,张玛娅陪同母亲来到父亲沈泽民的遗骨迁葬仪式,一身军装的张玛娅在心里无限思念父亲,与此同时,她也想要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在哈军工的日子里,张玛娅并没有虚度这10年,而是在国防科技教育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实现了父亲为之献身的崇高理想。
次年,大尉军衔的张玛娅奉命调回北京,在七机部二院23所从事雷达研究,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此时的张玛娅还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苏井观被医院确诊了肝癌,张琴秋在病房外擦去泪水,她知道,丈夫大抵是熬不过去了。在去世的最后三个月时间里,苏井观既不能进食,也无法睡眠,张琴秋恨不得代替丈夫承受一切。
1964年5月26日,苏井观与世长辞,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
四年后,张琴秋的房间被人闯入,她蒙受了不白之冤,最后,她跳楼而亡。
张琴秋去世的第二天,张玛娅被隔离审查,张玛娅受到了母亲的牵连,最后,张玛娅也选择以死明志,自尽而亡。
张琴秋和张玛娅母女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一生,却没想到最后会落得如此结局。
张玛娅饮恨自尽后,茅盾悲痛不已:“想不到我弟弟一家人都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