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两则新闻刷屏了:一是一投行保荐代表人转型当农村基层书记。当然以他的学历和5年以上的投行经历,我们完全相信他会在新的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再谱新章;二是几家证券公司给投行部门设立了KPI指标,要求投行人员向客户销售过往通常由经纪业务部门完成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凭证),且还定期在公司内披露各团队销售业绩。有没有保险销售的既视感?
看到这些消息,熟悉投行业务的人和投行人必定百感交集。我也不禁想起不久前在一众投行人朋友圈里晒出的那张20年前刊登着600余名通过首届保荐代表人考试者名单的旧报纸,它预示着从此国内投行借着发行保荐制度的改革进入发展快车道。而如今路边社不断爆出的投行裁员、减薪的消息。从业多年的老投行人,想到此情此景,一定感觉恍若隔世。
为什么昔日众人羡慕的投行家,为什么名校高材生向往的职业,突然间变得如此落寞?投行从此不香了吗?
让我们试着从投行的前生今世来寻找答案。
01
受人瞩目的投行家
证券公司是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重要成员,在美国称之为投资银行,比如当之无愧的王者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而我们熟知的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则被称之为商业银行。在华尔街,投资银行以及他的投行家们往往比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们更受人瞩目。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媒体曝光度和业务能力要求高。投行业务如IPO(公司首次公开上市)和并购业务往往会公开宣传和路演,媒体也会跟踪报道这些热点,其中交易额大的业务也常常会催生明星投行家。而投行业务的本质是创造条件撮合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对执行团队或个人能力要求甚高。一个成功的交易其背后的投行团队基本都极具专业水准,而美国文化恰恰是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
二是交易本质和业务难度不同。投行业务风险偏高,交易难度偏大,很多时候需要设计复杂的交易结构。而商业银行的业务相对传统,其主要借贷业务一般通过常规交易条件就可以完成。投资银行业务的本质是货银两讫,买定离手。一个借贷,一个买卖。两者在业务执行难度和压力承受面,都不是一个层次可比拟的。所以在华尔街,虽然CEO们的薪酬接近,但投资银行家群体的能力和薪酬远远超过商业银行家。
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启了资本市场建设,证券公司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从事企业的IPO、债券和收购兼并业务。同时,投行业务偏倚重个人能力,大陆投行和华尔街一样也设立了精英报酬机制。华尔街投行的薪酬机制拥有长远的价值观,注重团队激励,而国内投行更注重当前激励以及量化个人贡献。不过无论如何,投行业务性质以及华尔街的投行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投行家们。因为薪酬优势,投行人员招聘学历一般要求名校研究生起,对颜值、身高以及身体素质(经常熬夜加班)都有较高要求。在投行人员身上,专业、勤奋、狼性以及高傲都是他们的标签。
那时候,在各大机场和航机上,投行人的辨识度很高。西装革履拉着行李箱或者背着电脑包的帅哥美女们,基本就是那些忙碌的投行家们。在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性质决定了明星投行家能带来更多的业务,给证券公司创造更多的收入以及更好的声誉。
02
投行是宣言书,是播种机
记忆尤深的是,曾有某一头部券商的董事长将其投行队伍定位为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他在一次和某省省委书记交流时说,我看重投行是因为它可以给省里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协助企业实现经济目标。这个投行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投行业务的本质。
投行是一个发动机业务,可以带来很多协同效应。比如投行团队通过给政府提供资本市场发展建议,籍此获得与政府各个部门交流的机会,从而获得发债、企业上市和设立基金等各项资本市场的业务。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华尔街这么多知名的投行,经过岁月的洗礼,唯独高盛基业长青,“即便是在巨鳄遍地的华尔街,它(指高盛)也是最耀眼的明珠”-摘自《高盛帝国》。原因肯定很多,其中投行基因是关键。
高盛以投行业务起家,其很多市场业务线都围绕着投行业务或者投行客户群展开的,整个高盛就是投行文化。这和其他华尔街巨鳄如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不同,后者或多或少都有商业银行的影子,有些甚至就是商业银行独立出来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高盛的投行家在华尔街那么与众不同了。除了投行文化因素,高盛的投行家胜人一筹更多的体现在他们可以给公司各个部门带来业务收入。高盛的私人客户部基本围绕着投行客户服务。投行帮助中小型企业主以更好的条件出售业务,大股东在出售业务后突然有巨额资金,于是高盛的私人客户服务业务也因此而生,并且遥遥领先。
高盛曾经作为希腊的国家咨询顾问,参与希腊的债务重组安排,这给高盛的各个部门带来巨大的业务量,外汇,发债等等。可见,投行家受到追捧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帅,不是他们的高学历,而是他们是各个业务的发动机,就像那个董事长说的“投行是宣言书……”。
03
中国投行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而反观国内投行,我们处于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企业IPO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业务无论从家数还是融资规模都很可观,投行人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着这些企业的融资业务进行,直白点说就是证券承销业务可以养活一个庞大的投行队伍。而如高盛的投行家那样给整个公司带来协同业务的能力还无法建立起来。
说得这里,国内投行人现阶段的面临困境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04
深陷困境的投行人
从去年至今,整个IPO和再融资市场大幅度萎缩。预计未来每年深沪交易所的IPO数量不会超过100家,再融资亦会大幅度减少。而业务量相对有所增加的并购业务收费较低。于是,人员过剩,业务收入大幅下滑,未来几年估计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保荐代表人转型或者被要求去做其他创收也就不难理解了。
难道这就是国内投行人的宿命吗?未必!如果国内投行能认真学习高盛长盛不衰的秘密,紧跟国家改革的步伐,应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05
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投行业务的再理解
如果国内投行人转变思维,深刻领会主管部门提出的诸多资本市场举措的实质,即通过完善各项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发展多元股权融资。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除了提高上市标准外,更重要得举措是支持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之间横向整合并购,以及对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整合。这将是一块巨大的蓝海市场,甚至可以用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来演绎,“投行值得用产业思维重做一遍”。当然,行业重点可关注国家在大刀阔斧推进的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
另外,投行人可以挖掘投行客户的其他需求,做投行客户身边最专业和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顾问。如开篇提到的收益凭证销售。其实投行客户的需求远不止于此,比如大股东个人投资需求,家族财富管理等。
高盛的秘密在于:“跟着有钱人走”。投行家是离有钱人最近的人,为了公司的上市或者并购,他们和大股东并肩作战数年之久,这份“战斗的友谊”不是谁能轻易替代的。投行家无疑是最有可能拿下这些人有钱人财富管理需求的人。
如此一来,投行人的价值也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有了这个认识,投行人再去销售收益凭证就不会觉得是自降身价,而是在为客户创造价值。投行人就正如那位董事长所言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待到山花烂漫时,投行还不香吗?
回顾世界历史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投行则是现代金融体系最耀眼的明珠。在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仍在持续。相信在中国,投行人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也必然能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机场,在高铁以及航机上,我们的目光也一定会再次被那些着装得体,神采奕奕的年轻投行家们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