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谷雨如丝,江南春浓。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我有幸与马小娟老师相遇在太湖南岸的湖州,聆听她的故事,感受她的艺术经历和创作体会。
小娟老师是南京人,年轻时就学于杭州,后长期在上海从事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曾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南京、杭州、上海位于长三角地区,均为大陆最重要的城市,历来经济繁富,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就绘画艺术而言,大陆的重要绘画流派:“金陵画派”“浙派”“海上画派”便诞生于此。艺术沃土滋润着小娟老师的成长,这三座城市对她来说,有情、有缘、有恩。她出生于南京,自小受父亲影响而喜欢上绘画,稍长便随“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画家亚明先生学画,同时也得到了著名画家宋文治、魏紫熙等前辈的指点。小娟老师曾深情地回忆,自小在这些前辈艺术家的熏陶下,涉足绘画艺术,老先生们的品行学识和对艺术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她终身受益;亚明先生钟情于江南风光,有着浓浓的姑苏情怀,这些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影响着她后来的绘画创作。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对于当时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1978年,小娟老师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始了正规和严格的“科班”学习。杭州乃南宋古都,宋韵文化浓厚,历来书家画擘辈出,上世纪50、60年代,以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为主体,在人物画领域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新浙派”。1985年,她再次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有幸成为“新浙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工笔画家顾生岳教授当年的工笔画硕士研究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师的精心指导,使她的画技不断提高,作品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不久前,我遇见中国美术学院一位老教授,他谈及对小娟老师在美院时的印象:“她是顾老师(顾生岳)的研究生,文绉绉的,有点古典美,为人好,很勤奋,作品有新意。”老先生的话,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她的形象,加深了对她人品和艺术创作特点的了解。
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在绍兴柯桥写生
1988年,小娟老师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绘画艺术,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笔耕不辍,开启了绘画创作的高峰期。1988年,她创作的中国画《白露》获首届中国画新人展一等奖;尔后,她创作的作品先后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正午的梦》《国色》获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早春》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风逝》入选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她积极投身于上海巿的文化建设,用手中的画笔讴歌赞美上海的新发展、新成就。创作的作品获:1999年《时代风采》——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美术大展三等奖;2002年上海美术大展二等奖;2004年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二等奖;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三等奖。她先后在中国台北、上海举办“浅斟低唱”马小娟个人画展,“马小娟作品展”“ 若水幽幽——马小娟个人画展”,并有多部个人作品集出版。作品频频在全国、上海巿各类展览中获奖,多次个人作品展的成功举办,使小娟老师在国内人物画领域脱颖而出,艺坛瞩目,好评如潮。
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江鹏一行人看望马小娟
古诗云:“转益多师是汝师”。纵观小娟老师几十年来从艺经历,可谓丰富而多彩。她从中国美院本科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几年后又成为中国美院研究生,再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从事美术教育,后调入上海中国画院进行研究与创作。她曾言:她经历这几个地方的学校和画院,均有许多艺术成就颇高的老师、同事和朋友,他们的治学态度、艺术见解和艺术成就时时影响着自己,打开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思路,特别是到上海中国画院后这种体会更深。上海作为大陆最为开放的城市之一,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中西文化交融,置身其中,这些都会使艺术创作的眼界更为开阔,创作的形式更为丰富,创新的意识更为强烈。
与程十发先生、张桂铭先生合影
与陈佩秋先生合影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前提,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和宝贵。纵观小娟老师几十年来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历程,她始终走着“创新”之路,作品充满着“新意”。“入古创新”之“新”的基础是“古”。她有着扎实深厚的传统工笔人物画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尝试各种技法,以工带写,尚意尚韵,无论构图、笔墨,还是人物造型,有着浓浓的文人画“简”“雅”“古”特性。“字如其人”,言画亦然。小娟老师知性、优雅,她的画“韵雅趣幽”,擅用简洁而富有质感的笔墨线条勾勒出人物造型,对色彩十分敏感,着色也往往是淡雅为主。江南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绿水青山,吴侬软语,深深地镌刻在她的心里。她笔下的女子轻柔曼妙,一颦一笑,透露出江南人特有的气质;人物着装涟漪如画,蕴含着江南的韵味;配景多为小桥流水、古典园林、苏式家具、荷花、翠竹、太湖石,传递着江南风情。
在苗寨写生
在安徽写生
“形似”与“神似”是美学的一对范畴。“形似”突出艺术形象“逼真”,“神似”则传达出艺术形象内在的精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不少艺术家一直追求的境界。陈衡恪在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中指出:“且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小娟老师创作中不满足传统人物画的“形似”,而是“艺臻化境”,通过笔墨变化,形象变化,色彩变化,虚实变化来表达她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小娟老师曾自言:我要表现的是稚拙天真的美,而不是传统美。她的人物画造型往往是夸张的,充满着浓浓地浪漫主义和文人气息。笔下的人物,额头低低的,鼻梁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这似乎少了传统人物画的“形似”,正是这些变形的人物形象,轻松、俏皮、幽默,多了几分“神似”,带给我们无穷遐想的空间。人云:小娟老师的人物画,比之陈老莲更多了几分可爱、俏皮、灵动、飘逸,越品越有味。著名美术评论家丁羲元对她的画曾评论道:“小娟的造型很独特,她笔下的仕女,一色浅发短额,容长的脸,秀倩的鼻,眉画春山,目如横波,更加樱桃小口,面生春,加上淡淡的晕染,越发肌肤莹润,转盼有神……是现代的夸饰,是一种放大的美。”
2018年,赴墨西哥写生
2018年,赴古巴写生
如果说小娟老师的作品,以清丽潇洒,诙谐雅趣的风格,确立了她在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域的地位外,那后来以两部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金瓶梅》为主题创作的全景式绘图,更是她艺术走上另一个高峰的“巨作”。2005年她受百年复旦大学庆典之邀,创作出版了《马小娟绘红楼梦百二十回图》,2007年又创作《马小娟画金瓶梅百图》。
《红楼梦》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里面的人物,可谓家喻户晓;《金瓶梅》是一部长篇白话虚构小说,列为明“四大奇书”之首。怎么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是她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她曾回忆道:“幼时曾见母亲看《红楼梦》,就产生了想看的念头,结果是一看便喜欢上了《红楼梦》。以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再读《红楼梦》则多了一份亲近和理解。这次为百年复旦庆典专门创作《红楼梦》,重读小说之收获更多。特别是对贾宝玉有了新的认识。贾宝玉是个公子哥,可他对女性尊重有加。他对丫头都抱着怜惜、同情的态度,总是自觉保护女性,是真正的护花使者,很难得。”在创作《金瓶梅》绘画时,她针对这部虚构世情小说的特点,重点把控原作的意蕴和人物性格特点,笔法张驰有度,更为放松自然,人物的举手投足,神态更为丰富和更具魅力。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有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这似乎也对应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小娟老师深谙其道,在创作前首先是熟读小说,充分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神态。在创作时,有取有舍,突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追求别样的意境。她以《红楼梦》《金瓶梅》为主题创作的全景式绘图,不是简单的小说插图,而是在小说原有艺术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再升华,使人们从绘画中能更深地领悟小说之道。时人誉马小娟的《红楼梦》《金瓶梅》两部绘画作品的问世,不仅标志着马小娟本人绘画创作的一大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也是当代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绘画创作方面的重要收获。
画室一角
2014年,在画室创作《高原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娟老师是一个对生活对艺术充满了热爱的画家。她爱好旅行采风,大学时就曾只身深入大凉山等地写生。她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开拓新的绘画题材,不断向自己发出挑战。通过写生,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如赴西部采风写生后,以纯水墨入画,笔法线条,柔中带刚,创作了一系列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作品,别开生面,令人刮目相看。曾在“上海巿中国人物画展”和“上海巿美术名家展”颇受好评的《黔岭深处》《高原红》等作品,就是她深入贵州、四川、甘肃、西藏采风后创作的杰作。
苏东坡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欣赏小娟老师的作品亦然。她的作品韵雅趣幽,似“空山新雨后”之清新,如“清泉石上流”之恬静。小娟,又名小涓,涓者,水流细缓,然涓涓细流,不断汇聚,终成江河大海。
(文/姚新兴)
作品欣赏
花期 2001年
风逝 2004年
国色 2004年
乌斯浑河之歌 2005年
幸福山歌洒满坡 2006年
黔岭深处 2006年
金瓶梅百图之四 2007年
蓝 2010年
正午的梦 1994年
红楼梦海棠诗社 2013年
高原红之二 2014年
阳光喀什之一 2017年
花间 2017年
甘南印象之九 2017年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湘云醉花 2017年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元春题匾 2017年
精卫填海 2017年
生命的启示 马小娟、刘亚平 2018年
阳光正好 2020年
朱鹮之舞 2023年
(来源:上海中国画院)
画家简介
马小娟,1955年生,江苏南京人,笔名小涓。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作品入选第七、八、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第八、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9年荣获时代风采——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美术大展三等奖。2002年荣获上海美术大展二等奖。2004年荣获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二等奖。荣获第五届上海美术作品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