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消灭70万日本关东军影像。
在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战场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在对抗中国和东南亚的盟军部队时,尽管局势复杂,日军仍多次展示出其战术和战略上的优势。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直至战争末期,日军依然保持着相对的优势地位。
然而,日本陆军的战况在面对美国及苏联红军的时候出现了根本的转变。在太平洋战场,日军与美军的对抗中,日本陆军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更为关键的是,在东北亚的战场上,对抗苏联红军时,日军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的大规模攻势是对日本在东北的决定性打击。苏军的战略包括了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同时发动攻击。在仅仅一周的时间内,苏联红军在长达四千公里的战线上实现了快速穿透,造成了日军的重大损失。据统计,苏军在这次攻势中击毙了8万多日军,俘虏近60万人。
苏联红军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其在苏德战争中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和机械化作战能力。苏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安排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日本陆军。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策略,配合其先进的装备和兵力配置,使得其在战场上能够迅速穿透敌军防线。
此外,日本陆军在太平洋及其他战区的战斗中已调走了大量精锐部队,这也是关东军在苏军面前表现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东军的力量在战争末期已大不如前,缺乏足够的战斗力以对抗苏联的全面进攻。
苏军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在此次冲突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其迅速而深入的突击行动显著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此集团军平均每日前进82公里。与此同时,其他苏军部队的平均进攻速度也达到了每日至少25公里,即使在燃料供应短缺的情况下,这种攻势也未曾停滞。
尽管在整个作战期间苏军伤亡达到了3.2万人,并且损失了500多辆坦克及600多门火炮,但这与日军的损失相比,仍显示出苏军的明显优势。从缴获的装备数量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结果:苏军缴获了686辆坦克、861架飞机、2000辆汽车以及4300门火炮,其中大多数为小口径。
在对比中可以发现,虽然日军在作战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但其在防御苏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时显得格外脆弱。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尤其是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相较于缺乏重型装备的德军步兵师,日军的反装甲能力极为不足,这一点在苏军的攻势面前暴露无遗。事实上,苏军在战斗中损失的部分坦克甚至是被日军的轰炸机和自杀式攻击所摧毁的。
苏军战术的灵活性和对战场动态的快速响应,使得苏军能够有效地利用其资源和优势,对日军造成压倒性的打击。这种战术上的差异,在战后的总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苏军的快速推进和机动性高的特点,使得其在战场上的表现更为出色,而日军虽然拥有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但在装备和战术上的不足,使其在苏军面前难以持久防守。
在二战期间,日本面临着诸多工业及军事挑战,特别是在重型武器的生产上,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优先分配给海军的政策,导致陆军在装备上严重不足。当时,日本的坦克主力包括了95型轻型坦克和97型坦克。95型坦克装备37毫米火炮和6至12毫米的装甲,而97型坦克则稍为强大,配备47毫米或57毫米火炮和12至30毫米厚的装甲。然而,即使是这些较为先进的坦克,在与苏军的T34-85型或IS-2型重坦克相比较时,仍显得力不从心。
在步兵武器方面,日本同样面临不足。97式反坦克步枪,尽管在350米的射程内能够贯穿30毫米的镍铬合金钢装甲,在700米射程可穿透20毫米装甲,其实际作战效果与苏军的14.5毫米反坦克步枪相比,显得力量不足。随着战争进入1945年,这种步枪的效果更是远远不符合战场的需求。
此外,日军的94式反坦克炮,虽然轻便,重量仅327公斤,却只能穿透20至30毫米的装甲。这种炮在数量和性能上都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日军在抗击苏军坦克时显得捉襟见肘。除了94式反坦克炮外,日军的其他反坦克武器多为近战武器,如燃烧瓶、地雷及炸药包等,这些武器既危险又效果不佳。
在对比中,德国步兵部队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炮,以及如“铁拳”这样的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和“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
来自 冯玮. 日本史的路标[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