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让咸宁变成“大烤炉”,可对于消防员来说,无论气温多高,一旦遇到火警险情,他们就要穿上厚重的“棉袄”,赶赴现场的第一线。7月30日,记者来到咸安区桂乡大道消防救援站,跟消防员一起接处警、实战操练,体验这种高温下的“酸爽”。
上午6点半,气温已达31度,闷热无风。记者来到咸安区桂乡大道消防救援站时,消防员们正在进行晨跑。
据消防救援站副班长熊晓天介绍,早6点半的一身汗,只是一天的开始。吃完早餐之后,在不出警的情况下,相继而来的就是整理营区内务、列队训练、实战操练等。“除了日常训练、灭火救援出警外,我们还有整理内务、打扫卫生、队容风纪检查等,通过这些内容,锻炼队员们的作风养成,提高纪律意识。”
下午2点,阳光正烈,队员们齐聚在战术研讨室,就空中绳索救援技术进行理论学习。据介绍,中队每天都会进行2小时的实战化训练,虽然会根据气温情况错时训练,避开中午等高温时段,但绝不会因为温度而取消。待到下午4点左右,烈日斜照,闷热的高温让人站在室外都感到无所适从,而理论课的参训人员已经齐聚消防救援训练塔下,两人一组就课上的内容进行实操训练,受训人员的汗水将整个衣服都汗湿了。
直到下午6点半,在队中未听到铃响的记者以为全天并无警情时,消防员谢中正告诉记者,今天已经接到十余起警情,现在准备开始去处理。
“夏季抓蛇和(摘除)马蜂窝这类的警情比较多,我们一般是傍晚时分,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出去摘除马蜂窝。我们今天接到(摘除)马蜂窝这种警情有13起左右。”据消防员谢中正介绍,因为摘除马蜂窝这类的警情大多分散在全区各个乡镇,一般城区的四个消防救援站会各派一个小分队前往不同的地点将隐患消除。
此次谢中正和队友罗子健要负责处置的是位于横沟桥镇集镇和大幕乡井头村的两处马蜂窝。在横沟桥镇的一处马蜂窝位于居民阳台上,居民已经自行将大部分的蜂窝打掉,残留的蜂巢上仍然爬满了马蜂且极具攻击性。在观察完现场情况后,罗子健在谢中正的帮助下快速地穿戴着防蜂服,并手持喷火枪和杀虫剂立即对残留的蜂巢进行了处理,前后不到五分钟,就将烧毁的蜂巢装到了垃圾袋中。虽然才短短的五分钟,待罗子健脱下防蜂服时,豆大的汗不停地从脸庞滴落。
在大幕乡井头村居民家中处理蜂巢时,记者有幸体验了穿戴防蜂服的感觉,记者发现“防蜂服”是橡胶制的轻型防护服,穿在身上密不透风,特殊的材质紧贴着肌肤,让人十分不舒服。虽说能有效防止马蜂蜇,但在如此高温下如同穿了一身加厚的“棉袄”,也是不小的“烤”验。
此时穿戴防蜂服有十多分钟的罗子健整个人如同从水中捞出一样,面色涨红,全身汗如雨下。在返程的路上,记者在闲聊中了解到,这个季节摘除马蜂窝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今天幸运的是没有出现火情。在火场中,他们身上的防护服、套靴、头盔以及背负的空气呼吸器的重量就超过了45公斤,再加上火场的炙烤,脱下防护服时,鞋子都能倒出汗水来。随着聊天的深入,不知不觉,待到记者同谢中正、罗子健返回到消防救援站时已经是晚上十点。
消防员,这个被我们亲切称为“蓝朋友”的群体,他们在烈日炎炎下默默付出。他们并非天生神力,只是在危急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他们并非无所畏惧,只是将恐惧深藏于心,用勇气照亮黑暗。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会感到疲惫,但每当警铃响起,他们便立刻化身成无所不能的“超人”,用行动诠释着“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誓言。
(咸宁台记者:夏晖 特约记者:刘璇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